(导读)
▲想要被人理解 先要理解别人
▲理解别人就是懂得佛性
▲要圆融地理解别人的过失
▲不以执着心看人
理解别人,才懂世间没有完美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摘自師父每日FO言FO语 2021年4月8日《以佛心 印凡心》
人伤我痛是吾心,慈悲喜舍是心经。
广度有缘是使命,学佛学舍学观音。
心中常念观世音,有缘众生应度尽。
发心相印菩薩行,誓以佛心印凡心。
想要被人理解 先要理解别人
摘自Shuohua20180330 22:21
男听众:发现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很希望别人去了解自己,能够体谅自己。怎样解释这样一种现象?
台长答:因为你不想去了解别人,你就希望人家来了解你,这就是现代人的一种心态。你不愿意去跟人家好,你愿意人家来理解你,你说可能吗?这个从家庭就开始了。很多男人一辈子不了解女人的苦,你知道女人为你看孩子、清洁家里,扫地、烧饭多不容易啊,你来生个孩子看看呢?你知道女人生理上、心理上,她的压力比男人要苦很多啊(对的)所以很多男人就希望“你看你怎么不了解我,我在单位里忙得……苦得……”你怎么不想想你了解你老婆多少啊?那么吵架了,开始吵了,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了解自己,都觉得“你们为什么不了解我”,这就是矛盾所在(就是学佛了之后,要更加去体谅别人,为别人着想)对,人伤我痛。慈悲就是去了解别人的苦,否则你怎么会有悲悯心?慈,那是你对人家的一种关怀;悲,那是理解别人。你不理解人家,你怎么会有慈?你没有悲悯心,你怎么会有慈心?有了慈心,你才会有悲悯心,所以“慈”“悲”要放在一起。很多人都不懂的,一辈子真的什么都搞不清楚,在人间活得……就是胡子长得很长也没用,不懂啊(明白了,原来是这样)
理解别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摘自白話佛法 (八) 36、【禅心似动非动】
人会常说:“你不了解我。”師父告诉你们,释迦牟尼佛时代在印度,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大弟子,他跟着释迦牟尼佛三十年了,他难道不知道释迦牟尼是佛吗?可是在三十年之后,他离开了佛陀,可惜吗?你们通过師父讲的这句话,你们就应该知道,一个人要了解另外一个人是多么的难啊。
理解别人就是懂得佛性
摘自白話佛法 (六) 37、【理解佛性才能得到慈悲】
当你对对方理解的时候,你的佛性就无所不在了。现在你们有几个人了解对方呢?你们如果对公司里的人、对佛友、对你们自己的家人,如果你们很恨、很不开心,你们就是对他们不了解、不理解;不理解、不了解,你就不懂得佛性;不懂得佛性的人,是没有慈悲心的。
理解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摘自白話佛法 (十) 42、【一法相应是真空】
很多人能够理解别人,他就能战胜别人,对不对?很多男人是怎么样把老婆娶到手,让人家很喜欢他的?很简单,他理解女朋友,他理解老婆,人家女朋友就肯嫁给他。实际上,女人有时候是很简单的,根本不要你有很多钱,你只要能够多理解她就可以了,所以叫理解万岁。如果你不理解她,就算你给她很多钱,她用完你的钱,背后还要骂死你。遗憾的是,很多人就是没有智慧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理解别人才会生出感恩心
摘自Wenda20170806B 09:16
男听众:師父,如何理解这句话:理解别人才能生出感恩的心。
台长答:你理解别人,你就觉得别人很苦啊,你才会慈悲别人,慈悲别人,你才会感恩别人。比方说,你看见老婆天天给你做早饭,你吃惯了,没觉得她在努力很辛苦,对不对啊?你以为老婆这么好做的?你看她天天要刷锅子、刷碗,天天早上要帮你把那个弄好,把锅子都弄好,要洗干净,然后煎蛋,蛋煎得弄在锅子上也烦得不得了的……你没感受到的,但是问题她很辛苦。你首先理解她,理解她了之后,你就会感恩她,感恩她之后你就会慈悲她,就可怜她。这不就来了吗?(明白了)
要圆融地理解别人的过失
摘自Wenda20151004A 43:50
女听众:師父,请您慈悲开 示一下,如何才能见解圆满呢?
台长答:“见解圆满”很简单,你全方位地看问题就会见解圆满。比方说,今天一件事情发生了,你从正的看、从反的看、从左看、从右看,你就会对这件事情有个正确的见解。比方说,这个人今天把饭烧糊了,首先你从正的看,“哎呀,他怎么烧糊了呢”;从反的看,“哦,因为他在忙孩子的事情”;再从左面看,“哦,他还要上班”;从右面看,“今天因为家里的自来水不够,放得不够多,他正好在放水的时候还有电话打进来”。当你把这个前后左右全部看清楚了之后,你就对他最后的一个评估就出来了,“今天他饭虽然烧糊了,但是因为他照顾孩子,也忙不过来,所以就不能怪他”。这就叫见解,全面的见解。明白了吗?(明白,就是要全方面的来考虑)对啊(因为每个人修心的境界和悟性不一样,所以当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态度和做法会不同,于是会对彼此的做法产生意见。在没有大彻大悟之前,我们在人间的见解都可能有漏,所以在看待和解决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该围绕佛法哪些点和原则使事情做得更圆满、更智慧,让彼此同解呢?请師父慈悲开 示)首先,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来考虑问题,这个就叫“换位思考”;第二,要学菩薩,看到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不能再把它作为将来来使用。所以首先要看到未来,把一个事情看成发展型的你会觉得有希望,把一个事情看成一成不变你就失去了希望。所以一个人要懂得,看问题首先要看到将来,菩薩说:“一切不可得、未来不可得、过去不可得。”想一想过去了就没了,为什么我还要老纠结在里边出不来呢?这就是没有智慧。所以,怎么样能够和别人想得一样呢?就是经常想想如果你处在别人的位置你会怎么想?这就叫“同解”。大家一起能够解释这些问题,大家一起能够同时了解这些问题,明白了吗?
执着造成对他人的误解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不以执着心看人
摘自白話佛法 (十) 13、【欲得净土 当净其心】
師父跟你们讲,在这个世界当中,只要任何一个人喜欢讲别人不好,你只要讲了别人不好,你马上就得到一件东西了,得到什么东西了呢?即得傲慢之果。所以不要去讲别人的不好,你去讲别人的不好,你马上就会将傲慢之果又分出一个恶果,就是执著。你不能自己解决掉吗?人家做错了,你把他的事情说好不就好了吗?老公今天没有把家弄好,他在家休息没有把床整理好,怎么样?你就不整理了?他做错了,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应该弥补,如果你执著下去,为什么平时我把家搞得这么好,而他就是懒,经常想不通,你得忧郁症;你执著下去,你永远不开悟;你永远不开悟,你就永远是个凡人,只能慢慢地去烦吧。要懂得一个道理,人的目光不能狭窄,你只要看人家不顺眼,说明你的目光比较狭隘。每个人如果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事物,而不是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你就会批评别人。因为你站在你的角度上,你觉得他不对,因为这是你的理念,你就会很快地批评别人。当你批评别人的时候,你就是属于偏见。師父希望你们要懂得,既然来到人间了,不管是有修,还是没修,就算你是有修的人,你也不要说人家没修的人,没修的人也不要去说人家有修的人,不管有修、无修,你要懂得,做人要正直在于宽大的胸怀,一个做人很正直的人,他的心胸很宽大,他很愿意原谅别人。我们用不同的眼光和思维去看问题,就会得到不同的理解和观点。如果你总是以为“我认为怎么样”,那你永远不会听人家的意见。所以,永远不要去认为自己的认为是对的,你还有机会得到别人做人的理念来理解这个事情。做人要是用固定的眼光和思维看问题,你就会慢慢地沉迷在人间的各个事情当中,家里不开心了,我认为这个老婆太不好了,那你天天看老婆都不好,因为你沉迷在人间的烦恼之中,因为你是永远用你的观点去看人的。有一个孩子,他的妈妈很勤劳,他就把所有的人都当成他的妈妈一样,他看自己的媳妇也好,看任何人都不如他的妈妈,都不勤劳,所以他看谁都不满意,他就执著,最后他就脱离各种人缘,沉迷在人间的自私的狭隘的空间里。
不懂得换位思考 会造成新的冤结
摘自Wenda20180107B 23:20
女听众:同修好像记得師父之前讲过,只要在人间有一个冤结,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她之前梦到观世音菩薩告诉她:“这辈子你会一世修成,但是你今世要把你结过的冤结全部念经念掉,自己记得起的要主动去跟人家和好,去对人家好,把冤结消掉,把所有的冤结都打开。”请師父开 示一下,我们在人间千万不要结新的冤结的重要性。
台长答:你说可以结新的冤结吗?(肯定不可以)你看看你结不结新的冤结?你自己就没做到,不是对你讲的?你为什么结新的冤结啊?自私、小气、吝啬,完全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去分析、去辨别、去说话,你说你这个人怎么会不结冤结啊?(对不起,師父)不结新的冤结,实际上就是不造新业。你要知道造新业这个问题比旧业不知道对你的害处多大呢!你要记住,恶缘时间长了会慢慢化掉,但是新的冤仇一结就会把过去的恶的一起带起来,所以人家说“新仇旧恨”。有一个新仇,才会把旧的恨带起来,如果没有新仇,过去他们有旧恨,人家劝劝,“算了,不要了”(感恩師父)
慈悲就是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即使受到伤害 也要理解别人
摘自Wenda20200503 31:16
女听众: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夫妻或者朋友,如果说对方曾经在某个方面伤害同修,是否因为同修前世曾经在这方面可能伤害过对方?
台长答:一定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都是缘分,无缘不来的(如果自己好好忏悔,改进自己这方面的问题,回头再看对方就像是菩薩来度化我们的,这样理解对吗?)对。你觉得别人来帮你,人家吃饱饭啊?人家为什么来讲你不好?讲你不好就是来救你。(看到对方身上有什么缺点,是不是代表自己前世曾经有这方面的缺点,更加要改正?)这倒不一定,因为你看到别人的缺点,可能是你今世的,也可能是你上一辈子的,都有。就是说不一定你看到他的毛病就是你身上的毛病,不会的。
要看到别人善良的本质
摘自广播讲座 (二)26、【开悟就是明白 就是智慧】
夫妻吵架,对方拼命地把人家不好的事情拿出来讲,你最后就会失去他。因为真正的真理是你看到他的本性是不是好人,你看到他善良的一面没有,而不要把他的行为和举止,把他在人间养成的一些习俗来看成他的本质,这样你就不会丢失他这个人和他的本质。如果你把他的坏习惯完全看成他的本质,那你就会失去这个人。犹如一个孩子,他做错事情了,爸爸妈妈认为这是本质不好,你把他赶出去了,然后,你真的会失去这个孩子。如果你知道这个孩子,他不是本质不好,只是一时糊涂做错了事情,你原谅了他,你启发了他的本性,实际上,你就拥有了这个孩子。观世音菩薩到苦难的地球来救度众生,难道我们这些人身上干净吗?我们做错这么多事情,观世音菩薩嫌弃我们了吗?没有,观世音菩薩继续在救度我们,观世音菩薩继续在帮助我们,观世音菩薩从来没有遗弃过我们,这才是母亲啊。不弃不舍,救度众生,这才是我们伟大的慈母–观世音菩薩。观世音菩薩是我们真正的、让我们开智慧、让我们摆脱痛苦的一位慈悲的菩薩。
学习菩薩 理解一切众生
摘自盧台长开 示解答来信疑惑(三百八十六)
观世音菩薩:“童儿,大悲咒是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什么是无所障碍的大悲心呢?为師给你们略说这里面的意思。”
观世音菩薩:“不以自己念想去想,而以众生之念想去理解他们的烦恼障。为師在救度众生时会以天眼观察众生心中的慈悲心念。你们如果能够在起烦恼心时,常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为他人着想,慈悲怜愍,长久下来就能慈养心中一切善根悲种,成就无碍大悲心。”
关帝菩薩:“弟子们,你们每日念诵大悲咒,可曾学观世音菩薩这样子念想?若是能做到,就能得到吾更多的护持。”
弟子 马来西亚 20-05-2020
答:菩薩讲话很少,很精辟。
慈悲心帮我们理解一切得失
摘自白話佛法 (十二) 18、【无生无灭事物本质】
師父告诉你们,大慈悲心才是你永恒的喜悦。如果你想得到永恒的幸福喜悦,你必须要有大慈悲心。为什么人会不开心?就是因为慈悲不够。你今天想不通: “他为什么会对我这样?”因为你没有慈悲心。如果你今天有大慈悲心,你会想到:“他为什么对我这样?可能上辈子我对他真的很不好,欠了他很多,然而本身这件事情我也有错,所以他一直对我耿耿于怀,对我不好,我真的要忏悔自己做错的事情。”这样一想,你自己心里就会舒服。否则,你会想不通:“我对他这么好,为什么他对我这么不好?他是人不是人!”好了, 你生气了,你的瞋恨心又起了。在单位里,你做的事情多,人家做得少,如果你的慈悲心不够,你就会嫉妒人家:“为什么他做这么少,也拿这么多的工资?”如果一个人拥有足够的慈悲心,在单位里别人有意地让他多做他就多做,他觉得大家都很辛苦,有些人家里孩子多,他的孩子少,他不要花很多钱,多做事情不会累死的,他就埋头做事情不讲话,最后被大家选上当了经理。这样的人失去了什么吗?他不但没有失去,反而得到了。这就叫学佛的智慧,智慧就是这么来的。有时候,我们不要因为失去了一点个人的私利而斤斤计较,实际上,当你拥有了大智慧,你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理解别人能帮助我们修忍辱
摘自白話佛法 (四) 20、【积功累德无我无相】
你的心就是他人的心。经常想“这个人是怎么想的呢?”你就能得到这个人的心。比如经常想:我现在所做的这些事情,我老公是怎么认为的呢?其实你就能得到他的心了,因为你能得到他在想什么。所以要视你的心就是他的心,你的身就是他的身,都是一样平等的,你就不会吵架了。比如妻子腰痛,这个先生心里会不会感觉自己的腰也痛呢?如果他当时感觉就像自己的腰痛一样,这样他就很快地去安慰妻子。因为她痛的时候会发脾气,会很烦躁,就算她讲你了,你也绝对不会讲她半句话的。这就叫道理。学佛就是让你们心明眼亮,要学会忍让,要修行修心。
人的劣根性大同小异
摘自广播讲座 (二) 19、【让人间有更多阳光】
每一个人都有缺点,每一个人都有麻烦,我们是人,很多的劣根性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要叹菩薩太少,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变成菩薩。
原谅别人 得大自在
摘自baihuafofa140612
我们学做人要忍耐,要懂得化解。因为看见别人身上有毛病,我们心里都不能忍受,不耐烦,这样,你会把自己弄伤。你非但救不了别人,而且自己还在倒退。学佛人整天要想着众生。把众生比作自己,用众生的意念来消除自身的意念。也就是说,为了众生,我可以把我自己的私欲消掉;为了救别人,我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烦恼消掉。因为别人的烦恼比我要多,就是因为想着别人的烦恼,你自己反而变得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很自在,就很清闲。
永远包容别人才不会留下遗憾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理解众生 成就智业
摘自白話佛法 (十) 26、【理解就是智业】
菩薩说,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也就是说,菩薩让我们要懂得知道众生在想什么,这就是观世音菩薩的闻声,当一个人在世界上学佛,如果你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你很难应如是说法,当你不知道众生的需求,你就不能相应地让别人知道佛法的精髓。所以,能够度人成功的人他至少是知一切众生心念,这个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也就是说学佛人必须有智慧,有智慧才能造就你的善业。大家想一想,当别人能够知道你生出的心和念头,那么你就会对这个人产生一种恭敬感,当菩薩能够知道众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你们众生就一定知道菩薩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这就是如是说法。经文里有“如是说法”,就是说,依照众生的心想什么,我们就来说什么法,这就叫智慧。用智慧来做菩提事业,用众生的这种善念和菩薩给你的智慧,你来行菩薩道,做菩薩的事业,这样的话,这个智业就是启发最大佛智的一种善业。当一个人碰到什么事情都没有办法的时候,这个人叫没有智业;当一个人碰到什么事情都有办法的时候,这个人就产生了智业。智业实际上是因为你懂得别人的心,当你懂得别人的心,你就懂得菩薩是怎么来懂得众生的心的,所以,学佛当中,度人也好,去帮助别人也好,能应机说法就是相应法。有一个词“随机应变”就是现代说法,实际上你只要能够应机说法,你的智慧就越高。当你跟别人谈话或当你去度化众生的时候,如果你把这些度众生全部设计成了一个方案、一个计划,你反而得不到,而当你应机说法的时候,你越说越巧妙,你越说越能够理解众生,能够跨越众生和你的隔阂。为什么每一位菩薩来人间度人都是相应法?就是你是什么身,他就会用什么方法让你得度。妙法的前提就是如果你要做菩薩,你就要了解众生,所以一个能够学佛成功的人,一个能够成为菩薩的人,他首先要能够了解别人……你要理解别人,首先内心要能够接收到对方身口意发出的信息,也就是说,你要去度人家的时候,你要知道他过去的行为,他现在所说的话,和他一直在想什么。另外呢,你必须要知道,我虽然度了他,他相信了,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他这种人会不会变呢?那是从外界来产生自己怎么样去度化他的一个因素。很多人出去度人,人家问他心靈法門是什么,他就说是念经文组合。所以大家要好好地用心来理解。你知道众生的心之后,依此心,依照这种心转成念头来说法,根据别人心里想什么,你才转成念头来说什么法,这样你就会有智慧的道业,你说出来的话去劝解别人就是行菩薩道,大家明白吗?比方说,这个人不想活了,你要怎么去度他?这个人只想求点人天福报,你又应该怎么去劝他?那是不一样的,因为二者的境界不一样。
《法会殊胜感悟》 第一期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解结咒】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