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专题分享】【刻意修 不自然】(一)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65652
发表于 2022-10-11 09: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菩提果 于 2022-10-11 09:19 编辑

刻意修 不自然

(一)

本篇摘要

心中有佛,心即是佛

万法皆空证菩提

修行就是生活

念经要念到自然

何为“念念无念”

▲念经时心中不要有任何想象

▲全身放松去念经

▲念佛三昧

心中有佛,心即是佛

(请点击视频观看)


心中有佛,心即是佛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 22 集【原始的空性,拥有着本性】


心中有佛的人,心中就会有佛心。你看学佛的人经常去帮助别人,实际上他的心在做佛的事情。你只有成佛了,才有佛心。你今天有佛的心,愿意帮助别人,慈悲众生,那你就是佛心。像这些似佛似心、非心非佛,并不是佛,也并不是你的心。那是什么呢?那是已经镶嵌在你八识田中的一种般若智慧,一种理解,一种深深地印在自己内心中对佛法的最重要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已经不使你认为它是一种概念,也不使你自己认为它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妙法,是一种虚幻的让你碰到就能够自然想象出来的理解, 然后你会去做。这就叫“以空返性”。当你什么都想通的时候,你才会找到本性。什么都放下了,不跟别人争,我无所谓了,你就找到你的空性、你的本性。就是把自己的本性要还净。什么叫还净?还到原始的本性中,就是干净。


想想看,小时候我们的心多干净。如果我们把别人东西弄坏了,我们不会逃走,我们肯定说:“妈妈,爸爸,我们把东西弄坏了。人家阿姨知道了怎么办?”如果妈妈说:“不要去管它,她不知道的。”那你的本性就被污染了。只有小时候,年轻的时候,他的干净才是在本性当中出来的; 当我们越长越大,我们被五浊恶世的名利是非所缠扰,慢 慢地变得势利,慢慢地心中不干净,我们就失去了明心见 性的悟性。所以菩萨就是让我们找回我们的本性,叫“以空返性”,你才能明心见性。

 

不要去讲究外在物质的空性。任何外在的物质,它也是有 空性的。这很简单,这也不稀奇,为什么?哪个事物到最 后不是空的?哪一件事情到最后不是空的?就是房子,几 百年之后也得推掉重造,人到了百年之后也得走,都是有 时间的。而在这个时间的空间中,你不要去执著外在物质 的空性,也不要执著内心世界的空和有。你不去执著内心 有没有,到了最后,一切自然。很多人走的时候,放不下 这个,放不下那个,“哎呀,我对不起这个,我对不起那个”,实际上他就是执著,他放下了外界,但是放不下他 内心世界的空和有。我们每个人都有对不起别人的时候, 想象一下,我们人的一生做错多少事情,等到要结束的时 候,总结的时候,才想到“我对不起他,我对不起她……”, 实际上这就是执著,你的执著造成你没有空性。你放不下,你在心中觉得亏欠别人,心中有肮脏的东西,你就会失去本性当中的空性。

 

师父希望大家能够了解,我们每个人要从一种自然中去找空性。自然中是什么?就是这个人是个好人,他天天帮邻居扫地,他没觉得是在做好事,他每天就扫地、扫地,一年下来他还是扫地。不管别人怎么讲他,他一直扫地,扫到后来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他没有觉得扫地是好的或不好的,也没有放在心中,觉得“我在做好事,我在帮你”,他自然地就出来了。你说这个人时间长了,几年、十年、二十年下来,他是不是一个好人?是不是一个模范、一个好孩子?所以就是要找到自性的空,找到一种高尚的品质。你天天在高尚的品质中做这些事情,而在自己的内心又不执著“我做了这些很好的事情,让我的本质和品质变得高尚”,因为自己觉得自性本来就是空的,这些本来就是应该做的事情,并不是因为要想得到某一个利益和名誉来做这些事情,你就是本性空性。

 

当你能够懂得这些的时候,你即可悟出宇宙的空性真理。宇宙的空性真理是什么?一切归空,一切唯心造,苦空无常,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苦空无常。这个时候,你做任何事情就不会去执著“我要做这件事情”,或者“我有意去做”,或者“我就是做了,我不想得到,但是我的心里还是知道做这件事情能够得到一些利益和名誉”。菩萨就是要我们修到连这些“知道”都不要,那叫自然,自然空性。那么空性的真理就被你修出来了,然后你就懂得心里干净,不往外求。

万法皆空证菩提

摘自 卢台长【佛言偈语(一)】


法无定法而得法

阿耨多罗三菩提

修心无心菩提心

万法皆空证菩提

修行就是生活

摘自 白话佛法 (九) 48.【刻意修不自然】


真正懂修行的人,

要知道修行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修行。


念经要念到自然

摘自 白话佛法 (十) 46. 【止念就是心灵静坐】

很多人在念经的时候还在想,我的经文念得好不好?我念的经文是否有效果?那么肯定没效果。念经就是念经,念的时候想都不要想,有的人在念经的时候还在想,我这样念经心到底静了没有?实际上你的心已经不安静了。师父告诉你们,念经念得好的人,没有念头。有一位佛友告诉师父:“师父,我每天念经的时候,总是怕把《大悲咒》念成《心经》,把《心经》念成《大悲咒》,所以我在念《大悲咒》的时候经常在想,这个是不是《大悲咒》?” 这样的人能把经文念好吗?你哪怕念错了,你嘴巴里还是要顺着一遍下来,你也叫念经。

 

要懂得,念经时止念就是已经把经文化成一种能量储存在你的心里,进入到了你的八识田中。为什么很多人做噩梦被别人追杀的时候马上想起来要念经?因为他在自己的八识田中已经种下了佛的种子,他一碰到事情,就会念《心经》和《大悲咒》。你们跟师父出去弘法坐飞机,只要飞机一抖动,很多人自然地就开始念经了,用不着师父去跟他们讲的,这就叫意识当中的自然现象。

何为“念念无念”

(请点击视频观看)


何为“念念无念”

摘自 Wenda20140704 01:13:20


女听众:“念念无念”还有“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两个有什么不同啊?

 

台长答:当然有不同了,讲到底你们所有问出来的问题都 是提到一个境界问题。“念念无念”就是念到后来已经没有 念头了,那就是菩萨了。念念无念,“我什么念头都没有, 我念经念到后来也没有念”,人家问你:“念过经吗?”“我 没念过。”明白了吗?就是很正常了,觉得它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了(如果一边做家务,一边在念经,感觉好像不是 在念经,嘴巴一直在动……)那就对了,那个就是初级的“念念无念”。先是“念经”的“念”,念念无念,这个“念念无念”实际上分两步走,第二步就是说你先念经好像没有念一样,念到后来你连念头都没有了,这才叫“念念无念”(这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不一样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小和尚是不用心在念,所以他没有效果;那个是用心念,念到后来自己都忘记了“我很用心在念”,听得懂了吗?(嗯,听得懂)比方说举个简单例子,你在做某一件事情认真得不得了你在写书法,心很静的,完全融入在书法当中的时候,我问你人家过来看你,你就好像没有看见别人在边上一样的,明白了吗?(明白)

念经时心中不要有任何想象

摘自 来信解答疑惑(九十二)


问:有同修分享念诵《礼佛大忏悔文》的感悟时提到“念诵时渐渐展颜微笑,礼佛大忏悔文既是发忏悔心,也是在随喜赞叹诸佛功德,发感恩诸佛菩萨救度众生求解脱、断轮回的感恩心。当时,脑海里突然浮现诸佛端坐天上云海点头微笑的画面,越念越欢喜。并且出现了斗战胜佛和其他佛在修行中、成佛路上,战胜阻碍艰辛终究圆满成佛的画面。”(以上内容节选自同修分享文)可是,在wenda20160205的录音节目43分54秒到44分40秒左右处,听众问念礼佛是否可以抱着随喜赞叹诸佛的心态念诵,师父先是提出肯定,随后又予以否定,说念礼佛不需要赞叹,只需要忏悔。请教的问题是,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这位同修当时念诵礼佛出现的画面和此分享与师父开示违背,不如理不如法?感恩合十!


答:学佛要实实在在老老实实学,很多人就是自己喜欢举一反三创造出各种方法,菩萨不需要你用这种方式来念经, 一会儿脑海里浮现出这种场景、那种场景……好好的诚心 忏悔是最好的,一心一意念礼佛大忏悔文还要想这些事情, 这种做法不如理不如法。

全身放松去念经

摘自 白话佛法(九) 48.【刻意修不自然】


全身放松去念经,你就会让意识自然地流入,这句话是教你们怎么样念经。很多人一念经就会紧张,念经紧张嗓子很快就会哑掉了。念经要自然放松,不紧张,功效反而会大,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竞技状态。很多人说,我开始念经了,马上脸红脖子粗,紧张得不得了。自然地念经是念到你的心里去,明白了吗?师父问你们,你们都上过课, 老师给你上课的时候,你很放松地听老师讲课,你都能够吸收进去;如果你很紧张地怕记不住单词,最后你只记住了几点,后面的全部忘记了。所以,人不能太紧张,要让意识自然地流入。


念佛三昧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103. 【心是本源 真如佛性】


念经要念到心念停止,就是念到心中没有想念、没有想象, 要念到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顿时解脱。就是念到后来,“我没有去依靠、去依赖,我自然而然所产生的念经的心”,你连念经的意念都要念到不生。比方说很多人念经,“我要念四十九遍礼佛大忏悔文,我要忏悔我某某某的业障, 我做错了什么,我在忏悔它”,你四十九遍的每一遍,都是把自己那些不好的事情想一遍,你说你念的这个经文能 干净吗?你今天说“我要念礼佛大忏悔文来消掉自己身上的业障,我就不去想这些业障,我就把礼佛大忏悔文念好”,一心念佛,这样念出来的经文干净,还是每一遍脑 子里就想着刚才做错的事情、觉得自己很恶心干净?这就是心念。所以念经要连自己念经的意念都不要有,“我在念经,我要消掉我的业障”——你这样的意念都不要,那你就是“回光返照”,就是菩萨的光会照到你身上,你当下就觉悟  ,亲证如来本性。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佛性和所念的经合二为一了,而不是当中夹杂着那些肮脏的要忏悔的理念和事物。这就是学佛人常说的“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见佛;悟就是开悟;无生,无生法忍,没有生出任何东西。念经要念到无能念、无所念,“我没有为某一件事情念经”,这才是念佛的三昧。



文章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