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专题分享】【佛光返照学佛路】(四)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65652
发表于 2023-1-9 20: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光返照学佛路】

(四)

本篇摘要

▲每个人被五欲六尘迷惑的方面不同

▲孽缘和善缘都不要去结

▲如何理解度众生时不结善缘

▲佛陀指月启发众比丘的故事

▲功德和境界是回天的考题


每个人被五欲六尘迷惑的方面不同

摘自 白话佛法(一) 3.【学佛修心的目标(一)】


由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缘分的羁绊也不同,有的人留恋荣华富贵,有的人“只要能让他回到我身边,让我做什么都行”,有的人舍不下亲情,还有的人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一切自以为是极其重要的事情。有的人念经时思绪如柳絮,有的人很容易定下心。有的人修行多年,仍悟不通“为什么我就是这么不顺”。有的人单凭念经数十年就能往生极乐,有的人即使剃度两世也还在人间受苦,等等不一而足。

孽缘和善缘都不要去结

摘自 白话佛法(一) 3.【学佛修心的目标(一)】

怎样才能上天界?

 

学佛首先要学的就是如何斩断尘丝,如何还清旧债,如何避免欠下新债,从前面的白话佛法,大家已能认识到,还债就是台长常说的消孽障;不添新的孽缘,只能靠修心修行,那么怎样才能不惹新的善缘呢?难道我们不能做善事吗?这就涉及到善事和功德的区别,当我们在菩萨面前发心行善之后,善行会记为功德,因为你已经得到了回报——功德,而且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心中并不期望得到回报,因为你的心是清净的,所以你也就不会结成这个善缘,也就没有尘丝。

如何理解度众生时不结善缘

摘自 解答来信疑惑(一百九十五)

问:白话佛法《学佛修心的目标》中讲,“学佛首先要学的就是学如何斩断尘丝,不添新的孽缘,要靠修心修行。”“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心中并不期望得到回报,因为你的心是清净的,所以你也就不会结成这个善缘,也就没有尘丝。”

 

有同修问,如果为了断尘丝而不去结善缘,如何做到广度有缘?因为我们广度有缘本身就是在结善缘。是否有矛盾?

 

弟子认为,结善缘与断善缘之间是不矛盾。师父讲过,我们在人间如果不结善缘的话根本不可能去度众生。我们要先与众生结善缘,之后我们走的是佛缘,我们不延续人间的善缘,就自然了断了人间情缘的尘丝,我们只要在佛道上一直往前走。那么,是不是说,修到最后,尘缘可以转为佛缘?

 

答:有了佛缘就没有尘缘了。双向思维。有了尘缘,可能佛缘都没了,你对这个人特别关心,去度他,因为有了人间情爱,还有佛缘吗?只是上辈子的缘分。如果有了佛缘,哪来尘缘?有尘缘肯定没有佛缘。不能带有私心度人,带有私心不是度有缘众生。度尽有缘众生,是度化有佛缘的人,不是让你度尽亲戚朋友有情缘的人。


不要再发展往世的因缘果报

自 Wenda20170526 25:16


男听众:师父,乘愿再来的小菩萨,在人间会遇到很多缘分,尤其是感情上的缘分,既然已经修成小菩萨并乘愿再来,那人间的这些缘分,是他们未修成菩萨时未了的尘缘,还是考验呢?

 

台长答:完全正确,就是未了尘缘。我问你,菩萨从哪里修成的?不就在人间修成的嘛(那他去还这段未了的尘缘,不就容易迷失啊?)他没有还,是未了的尘缘找到他,他不想还,也没有办法不还,因为他是菩萨,他有慈悲心,他曾经欠人家,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人家再来找他……我问你一句话,你现在做局长了,你的同学做工人,曾经他对你很好,后来你也还他债了,你已经还完了,等到你做局长了,虽然你没有欠他的,他再来,说:“老同学,你帮帮我好吗?”你会不会帮?(会的)好了。如果这个老同学是个女的呢?“老同学,我很爱你”,很多菩萨就迷失了,因为他上辈子有感情啊


(明白了。是否了清所有的尘缘才能成为菩萨,如果他有尘缘的话?)对啊,必须了,没有办法的。你到人间来的目的,所以师父经常跟你们说:“你们到人间来到底干吗的?”如果你觉得还是来找回你的因缘果报,那你成什么菩萨、成什么佛啊?你今天到人间来是救人,没有让你去回味过去的往事。很多人在修心念经、度人当中碰到很多缘分,人家对他很好,他能够如如不动。很多法师,很多居士很喜欢他们,他说:“我心中只有佛,我要度有缘众生,我不能为你一个人。”他也没有为她去还俗,就这个道理。

佛陀指月启发众比丘的故事

(请点击视频观看)


佛陀指月启发众比丘的故事

摘自 20181229 马来西亚 吉隆坡《世界佛友见面会》

2500年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天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里徐徐地走路。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突然听见了一阵争论的声音。原来,有几个年轻的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棵大树下,热烈地讨论着。他们太专心了,根本没有觉察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辩着。

 

有一个弟子说:“我认为白骨观在佛陀教授的修行方法中最为重要。”什么叫白骨观?就是看人不要看他的表面,要看他的实质,要看他的最后,因为人到最后就是一具白骨。边上一位文质彬彬的比丘说:“不对、不对,你大概不知道吧?安般之法,也就是数息观,是佛陀亲口传授给罗侯罗的。你知道罗侯罗是谁吗?”“我不知道。”“我告诉你,他是佛陀的亲儿子,佛陀教授给他的,肯定是最高明、最迅速、最有效的修行方法。”

 

台长在这里告诉大家,数息观就是安般法,梵语叫安那般那,就是在念经、修行的时候,数着自己的呼吸,一、二、三、四……,一呼一吸,实际上就是收敛你的杂念,它与白骨观是原始佛教的两种最主要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二甘露门”。

 

台长继续把故事讲给大家听。这个法师就说:“佛陀是在什么季节、哪种情况下,将安般法传授给罗侯罗的?”佛陀听到比丘们把他的教法当成理论学说来研究,有些哭笑不得,他故意加重了脚步。比丘们见佛陀来了,纷纷地站起来:“啊,佛陀来了”。

 

佛陀微笑着示意他们坐下,自己也坐在了松软的沙滩上,对弟子们说道:“我无意中听见了你们的讨论,你们要明白,我所教给你们的是体验真理的方法,但它不是真理本身,更不是一种学问。来,你们看见天上的月亮了吗?”佛陀的手指指向了天空中遥远的月亮,比丘们就顺着佛陀手指的方向,看到了一弯浅浅的、不易察觉的弦月。“我的教法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你们更顺利、更快捷地找到月亮的位置,而手指本身并不是明月。如果你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你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

 

佛陀停顿了片刻,拍拍那个说安般法最妙的比丘的肩头,徐徐说道:“其实,各种修行的方法没有高下,只要与你契机就好。比如淫欲重,应该多多地修习白骨观;而心思容易散乱、妄念横飞的人,就要以数息观为禅修的方法。这就像草药,不管贵贱,对症的药、能治愈疾病的药,就是最好的药。”一位名叫阿利陀的比丘感动得匍匐在地,抱着佛陀的脚说:“世尊,您说得太妙了,我一定要铭记您的教导,将佛法当作我的灵魂,终身执持不舍。”

 

你们听听这句话,其实很正能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佛陀大摇其头,说:“佛法恰似一艘载着你的木筏,我们渡河需要木筏,但它绝对不是彼岸。一个有智慧的人,到达彼岸之后就不会扛着木筏到处跑。所以,我演说的佛法就像舟筏,是帮助你们超越生死的河流,到达觉悟的彼岸,你一定不要执著它,不要死死地抱着它不放,要懂得及时地脱离它、舍弃它。”

 

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菩萨为我们关上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你失去了一种东西,必然会在其他地方收获另一个馈赠。关键是我们人要有乐观的心态,相信有失必有得,要舍得放弃,要正确地去对待你的失去,因为失去可能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经验,它预示着你另外的一个获得和成功。


功德和境界是回天的考题

摘自 白话佛法(一) 3.【学佛修心的目标(一)】

通过学佛修行,还了尘债了断尘缘,我们就取得了参加考试的资格,可以参加不同层次天界的接收考试,根据考试的结果进入不同的天界。为了考出好成绩我们要了解考题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功德和境界。这也是佛法救度众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揭示了考试内容并教导我们如何准备考试。每个人都要参加这种考试,仅层次高低而已,不闻佛法之人,对考题和所要面临的考试一无所知,也没有一点准备,所以才叫“可怜之人”。

 

功德是修行的结果,境界是修心的成绩。修行和修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修行是修心的手段,反过来通过修行的过程,得到更多的感悟,又进一步提高了心的境界。修心是修行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起点,心的境界提高了,发的心愿也就更大,又可以提高修行的质量。举个特殊例子,如果一个人因为机缘巧合做了大功德,救了一船人的命,他的福报会很大,但因为没有修心,脾气暴躁,为人贪婪,所以他还是不能上天界。



文章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