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专题分享】【包容众生 幸福一生】(一)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65652
发表于 2023-3-6 23: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包容众生 幸福一生】

(一)

本篇摘要

▲智慧照亮娑婆世界,慈悲唤起苦海众生

▲常发慈悲心和菩提心

待人宽厚要积德

要懂得包容 原谅别人的冒犯

▲缺乏包容心的种种表现

▲弘法者气量要大

▲缺乏容人之心 做功德容易有漏

智慧照亮娑婆世界,慈悲唤起苦海众生

(请点击视频观看)


智慧照亮娑婆世界,慈悲唤起苦海众生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1集【循因所修,见果即觉】 


不要以我自己的想法去做任何事情,你才会跟菩萨有一样的心。因为菩萨从来不会伤害别人,因为菩萨总是为众生而想,用自己的心去温暖别人的,这就是真如实相。人家感受到温暖了,听了你的话开心了,因为你给他带来了温暖,因为你给他带来了幸福,因为听到你说的话之后,他感受到了菩萨的存在,那么你这个人就是拥有了世界的实相。  


因为你知道帮助别人才能改变自己,才会得到安宁和喜悦。你让别人开心,你怎么不得到喜悦呢?你今天写几个字让别人跳起来,说一句话让别人闹起来,对不对啊?你做一个动作让别人骂起来,你难道是一个菩萨吗?所以,众生的满足,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有的时候,你只要对这个众生说几句好话,感恩他,你就不会太痛苦了。因为很多人一听语言之后,他会满足的;一满足之后,他就不会痛苦;当他不痛苦的时候,他容易找到光明;他找到光明了,他会拥有永生。要想找到永生,首先要过得快活,过得开心。  


这种开心从自我身心的调节,从别人给你的爱,从你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世间的理解开始,你会得到不生不灭的智慧。什么叫不生不灭的智慧呢?因为人的智慧实际上是用不完的,很多人傻傻的,以为我做人,“哎呀,这个智慧没了。”不是的,不生不灭的智慧是什么呢?圆满、平和,心要平和,做事要圆满,要学会宽容,要自心明白。    


你一个人想帮助别人,自己心中要明白。这样的话,你的人生会变得非常地光亮、光明,所以无苦,没有苦,无苦集灭道。就是这样的人,才不枉费在人间走一遭。因为他找到了怎么样了解自己和帮助别人的方法,这就是个菩萨啊!所以你们要记住师父这句话:找到了了解自己的方法和帮助别人,他智慧,就是菩萨。


常发慈悲心和菩提心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18集【无明是烦恼的根】 


众生不可思议。任何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能看不起别人,不能看低别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本事,叫“众生不可思议”。一个修行人要用关怀的心去想众生,我们对每一个人都要关怀,心里要想着众生。这句话什么意思?你经常去想着众生的话,你会锻炼自己的心。怎么锻炼呢?因为你的心会常发慈悲心和菩提心,这样才能成就佛道。一个人心中老想着众生,对自己自心有个锻炼,这样会发菩提心,时间长了就是人间的佛。    


我们要举着智慧的火炬,照亮娑婆世界。为什么叫举着智慧的“火炬”?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没有智慧,行吗?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如果没有智慧,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所以很多人一辈子苦就是没智慧,傻傻的,就是不买账,最后苦了自己。跟这个闹,跟那个闹,跟这个掰,跟这个发火,不应该得罪的人去得罪……你不知道傻,就不知道什么叫智慧。从小给你吃甜的东西,你都不知道盐,你哪知道什么叫甜?你要有过智慧,下次就不会去做傻事了。你没碰到过,当然就做傻事了。照亮娑婆世界,就是唤起苦海众生。


待人宽厚要积德

摘自 20191018 马来西亚·吉隆坡世界佛友见面会

 

处世之道本无奇,多交朋友少树敌。    

斤斤计较要不得,待人宽厚要积德。    

人到中年全看透,名闻利养过时候。    

修心念经越鸿沟,学佛誓把杂念丢。    

半梦半醒半是仙,人间凡事如云烟。    

放生许愿禅心在,心中清净无灾害。    

睡前原谅众生业,醒后重生菩萨谢。    

怨恨烦恼是包袱,随手就扔不在乎。


要懂得包容 原谅别人的冒犯

摘自 20190911 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佛友见面会》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里,这杯水立刻变色,不能喝了;一滴墨汁融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蓝色的大海。为什么?因为两者的肚量不一样。同样,人的肚量大就会看得宽,不会被别人一点点的冒犯和不敬的“墨汁”染得脸红脖子粗。     


中国南北朝的沈麟士就是一个非常有肚量的人,凡事看得穿。有一次,邻居一口咬定沈麟士脚上穿的就是他早几天丢失的那双鞋。沈麟士说:“这么说,是您的鞋了?”他立刻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给别人,自己光着脚走路。过了不久,邻居发现是自己搞错了,又将鞋子送回给了沈麟士。别人想沈麟士一定会说什么话,这个沈麟士说:“这个不是你的鞋啊?”笑着,又拿过来穿在脚上。苏东坡对沈麟士的肚量非常赞赏,认为“处世当如沈麟士”,我们做人就是要气量大。 


缺乏包容心的种种表现

摘自 白话佛法(三) 39.【谈包容与包容量】

  

一个人能够包容人家犯错误,能够包容人家对你的欺负、诽谤、恶意谩骂,这个人实际上就能包容一切。你们有几个人被人家骂了之后不生气的?被人家讲了、被人家挑拨之后能不生气吗?气量之小,小得像蚂蚁一样。现在的人,人家讲你一句话,马上脸红了,接下来不反击,那是不可能的。“我一定要报仇,一定要反击。你讲我一句,我要讲你三句。”这就叫畜生行为,因为动物的本能是受到攻击后一定会反击。因为人都有气量的,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因为学佛的人本身就具有圣人的基础和圣人的素质。因为你有这些素质,你才能包容人家。    


你们坐在这里的人都能够包容人家吗?你们听了师父这么多的课,你们以为你们一个个都学好了?被人家讲了、被人家骂了,有些人的反应是马上要报复;有的人是记在心里,有机会就报复;还有的人呢,是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来搪塞、来解释。这些都是属于气量太小。被人家讲了没有反应,那才叫有本事呢。脸部都没有表情,笑嘻嘻的,而且要在心里真正地原谅他,不把他这些不好的品行往心里去,那才叫圣人。


有的人被人家讲了马上怒发冲冠,拍桌子,马上吵架;有的人被人家讲了之后脸红脖子粗,什么都讲不出来,心里气得不得了;有的人当时笑笑,马上冷言冷语就上去了;有的人当时回答不出,记在心里,等找到机会就报复你;还有人,被人家诽谤、被人家骂的时候没有办法,只有笑嘻嘻地:“我没有这么说”,拼命地解释。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心胸不够宽大。

弘法者气量要大

(请点击视频观看)


弘法者气量要大

摘自 Wenda20190203A 17:33


女听众:最近看到师父一直在说,群里不能阻止别人法布施。但是有一种情况,同修把他认识的朋友、认识的人全部拉到一个群里,大概100多人,这些都是不学佛、不念经的,然后同修每天在群里发师父的视频、广播等等,现在已经有人开始信因果、学佛念经了。但因为是新人,怕他们在群里乱发信息,或发别的法门开示等等,这个同修就邀请了一些老同修在群里做义工护持,除了老同修之外,其他人禁止发任何链接,禁止法布施,这种做法如理如法吗?因为这些新人不懂,他就怕乱发,所以才有这个群规的。    


台长答:我觉得如果为了保持干净,群规严格一点,开始的时候没什么不好(对)你要记住了,一个游泳池里边,有人扔了一点大便小便的话,你还会下去游泳吗?(明白)你当然要保持它的干净度,很正常啊(是。因为之前可能师父为了鼓励大家多多地法布施,说不能阻止别人法布施,所以有些群产生了一些歧义。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有设佛台的群、放生群、法宝结缘群等等,这个群可能大家正在商量几日去谁家设佛台,这时候如果有人法布施,很多很多法布施跟这个设佛台没有关系的,大家看主要信息就感觉特别累,就是有信息刷屏,这种情况下,这个群主可不可以阻止这个同修法布施?因为他发的法布施跟这个群主题是没有关系的)  


讲老实话,这就没关系了。你不能叫这个群主再发一遍?为什么要阻止人家发了?人家发得对的,你为什么要阻止?(就是可能信息量比较大,因为大家现在都是好几十个群)“信息量”没关系啊,你再跟贴啊,再发啊,把你要发的东西放在后面再发啊(哦,好的)我都不太懂的,都能讲出来,你们这么懂,还想不到啊?(没有智慧)置顶啊,把它再置顶不可以的?(哦,对,师父好厉害,师父什么都懂!)其实我连微信都没有的,呵呵    


(但您都懂,师父与时俱进。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这个群今天几点到几点学习的一个主题是关于如何化解桃花劫的,这段时间就听师父关于情感的开示,如果这时候别的义工要发与情感无关的话也无妨,是吗?)对啊,没关系(好)气量要大,你是弘法之人,你连人家在网上法布施都不能容忍,你这个人怎么成菩萨啊?他发得对的,都可以。刚刚你说为什么不要让他们发,因为他们这个群根本没学,怕他们造口业,所以才叫他们守这个规矩,那是两个概念(明白了,一个是新人群,一个是老同修群)对了,概念不一样的。


缺乏容人之心 做功德容易有漏

摘自 Wenda20150830A 02:04

男听众:师父,修行如履薄冰,如何才能精进修行、度人而不走偏差,怎样可以做功德的同时又能保证自己的功德圆满呢?请师父慈悲开示一下。    


台长答:功德主要是由善为变成善德,由善德变为一种本性的能量去帮助别人,那么成为一种功德。所以,“功德”这个事情并不是说你一定能够得到它的,因为功德在你运作的当中,你在做好事,比方说你开始发心很好,“我要去帮助他,让他学佛”,但是到了最后你跟他吵起来了;或者你没有救到他,然后你跟他闹起来了。实际上这个功德就有漏了,这不是原始功德了。    


所以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要圆满、圆融、宽容别人。三个“容”那你就是圆融、宽容、包容,这三个“容”你就可以功德不会有漏。有时候要坚持,度人也要努力,这样的话你才能够有力量。所以最避免的、最麻烦的事情就是功德有漏。“功德有漏”,举个例子,相当于不停地有钱放在口袋里,但是这个口袋你不知道有漏的,一直在把钱往外漏,漏到最后就漏没了。明白了吗?就是这样(明白了,谢谢师父慈悲开示!)



文章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