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专题分享】【认识“世间八法”】心中不取不舍,才会正知正见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65652
发表于 2023-4-25 16: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认识“世间八法”】

(三)

本篇摘要

要常观照自己苦乐的生起

▲感官的享受 都是虚幻

▲很多习气都是在愉悦的感觉中养成的

▲暂时的痛苦 会让我们离开愚痴

红尘中的快乐 会让我们目光短浅

心中不取不舍,才会正知正见

▲人都喜欢出名、不喜欢默默无闻

表现欲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喜欢吸引大家的注意 就是着了众生相


要常观照自己苦乐的生起

摘自 视频白话佛法 第82集【十念法(二)】


要念身。佛法界经常讲修身念处,什么意思?修身念处,你要保持修身,你今天静坐了、打坐了,在你身上要能分辨出身体内的思维是怎么来的,怎么会有这么多杂念的,怎么会有这么多开心的事情的。


举个简单例子,你坐在那里很开心,突然之间来了个异性,你马上有点兴奋了,你自己都不知道,就开始兴奋了。菩萨告诉我们念身,就是要知道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兴奋起来,要知道“因为我看见个男的了”“我因为看见个女孩子很漂亮”,然后这个时候,“我的心动了,我现在坐不住了,我知道这个毛病”,赶快念三昧——定。

 

你首先要知道,你才能定;很多人骨头轻,他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他怎么能够定?所以你首先要分辨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活动:“我今天的兴奋,此身从何来?我今天的烦恼,此身从何而来?”身体上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要懂得你的地水火风。为什么?因为你分辨出了“我不要发疯”,那就是风,因此就要控制好自己,冷静,安静。

 

还有一种,要知道自己身体到底缺什么。“我知道今天身体缺水”,那么你在现实生活中“我多喝点水”;你在打坐,“身体上缺水,我应该怎样做?”靠近水的地方,水是平静的。“我今天应该静坐。我火来了,火气大了,坐下来就不容易发火,站着就容易发火”。首先你要知道自己要发火了,你才能克制;如果你自己发火都不知道,那你就不知道自己站着好还是坐着好。你如果站着,很容易发火的。躺着更难发火,躺着发火比较少,坐着发火比较少,站着是最容易发火的。


你去看吵架的人,躺在床上如果吵架了,很快他就爬起来了;如果一个人跟别人坐着吵架,他很快就站起来了。所以你要了解,菩萨让我们念身,就是要分别自己的身体在干什么。很多人自己身体做出来的行为自己不知道。就像一个小偷,他是一个惯偷,他看见东西就要拿,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偷东西了;就像很多人看见异性就动,制止不住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那这就是要经常念身。

感官的享受 都是虚幻

(请点击视频观看)


感官的享受 都是虚幻

摘自 视频白话佛法 第46集【观法无我 恒常不变】


我们不能追求人间那些感官的物品——就是你感觉很好、认为很好,一旦失去了,你接下来就会变得不快乐、不幸福,因为一切都会流失的。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一个留学生打工打了很多年,省吃俭用,天天吃泡面,就是为了买一辆很好的新车。当他买到这辆新车的时候,天天看,天天擦,很爱。叫他去买保险,他不舍得,因为没钱了。等到一个半月之后,这辆新车被偷走了。这就是梦幻泡影,他得到的是一种虚幻。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人不能去追求那些感官上的享受。

 

人有一种痛苦,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处在水深火热中而认为自己很苦,比你苦的人更多;你不要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辜的人,其实比你无辜的人更多。佛法教导我们,一切皆为虚幻。你今天可以有钱,也可以破产;你今天身体很好,你的器官——肝脏、心脏,什么都很好,你觉得没问题了吧?最后有一天被车子轧死了。这一切都如梦幻泡影。所以师父告诉你们,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欢聚和散都是一种缘分,懂得缘分的人就慢慢懂得了怎样来改变自己。所以师父希望你们好好懂得这方面学佛的真谛。


很多习气都是在愉悦的感觉中养成的

摘自 20151122 新西兰《玄艺综述》大型解答会


如果把一只青蛙直接放在热水锅里,由于对环境反映特别敏感,它会很快跳出来,如果把青蛙放在冷水里,在火上慢慢给锅里加温,青蛙不会立即跳出锅外,当水温逐渐升高,最后将青蛙烫得不能动的时候,青蛙就没有办法再跳了。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人碰到突发事件很容易引起感觉,而置人于死地的坏习惯往往让我们感觉良好地接受。抽一支烟不会得肺病,抽十年烟就会得肺病,喝一杯酒不会得肝癌,喝十年酒可能就会得肺癌了。所以我们要有清醒的觉察力,要警觉自己的言行,不要伤别人,在不明白的情况下伤到别人,就是佛法界讲的无明习气。


暂时的痛苦 会让我们离开愚痴

摘自 白话佛法(七) 13.【知苦得乐 常除贪念】


经常要让自己孤苦一点,包括自己身体的痛,都是好事情。让你们牙痛痛,这里痛痛,你们就知道爱护身体了。你知道很多人为什么会死的吗?就是因为一辈子没有什么病啊,突然发病走掉了。经常这里痛痛、那里痛痛的人,是死不掉的,因为他有所防备。要明白,吃点苦,有什么关系呢?经常吃点苦,身体上有点病痛,不会让我们有多余的贪念啊。

 

你们知道什么时候你们最没有贪念啊?就是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手拿不起来东西的时候,没人理你们的时候,很孤独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还会想着贪吗?当一个人吃点苦,身体有点不舒服的时候,贪念就会少啊。一个男人身体好了,出去以为自己神气得不得了,突然间生病了,躺在病床上,马上觉得人生没有意思。这就是知无常,去贪念。师父跟你们讲的绝对是精华,好好往脑子里进。要明白,吃点苦,不会有多余的贪念,暂时的痛,会让我们离开、回避人间的愚痴啊。

 

很多人本来还想干这干那的,有些人还想开生意,等到往医院里一躺,浑身痛了,就想到人怎么会这个样子呢?那个时候,你还想开店吗?很多人本来不舍得卖房子的,一看自己生癌症了,马上卖掉吧,本来为了五万块钱,一千块钱的浮动他都不舍得让,一生病了,身体这么不好,就不跟人家搞了。很多人打官司也是这样,打着官司生病了,然后不打了,输了,打官司就叫愚痴。要离开、回避人间的愚痴,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让一个人永远地顺利。

 

一个吃了苦头的人,就知道找方向了;一个不吃苦头的人,一直顺利的人,最后就闯祸。很多当官的就是这样,一帆风顺,好了,最后要么不出事,要么出大事。就是说,一个人不要太顺利,太顺利会害死你自己。一个小孩子也是这样,你不要让他太顺利,就是要让他吃点苦头。一个孩子生出来,医生护士就让他吃苦头了,“噼噼叭叭”两下就往屁股上打了,马上就开始哭。

 

只有在痛苦当中,我们才能有所深思,才会去想一些问题;人不苦的时候,谁会去想问题啊?人家离开我了,我才会想:我是不是自己也做错了?他为什么会离开我呢?——开始深思了吧?痛苦了才深思啊。


红尘中的快乐 会让我们目光短浅

摘自 师父每日白话佛法丨20210904《智慧是你心中的明灯》(上)


人在红尘中待得时间久了,都会麻痹的,吃苦了不知道自己在吃苦,就像一头牛一样,每天早晨起来耕地,晚上收工,然后在牛棚里吃点草、喝点水、睡觉,就不觉得苦了,觉得都是正常的。人也是这样,有一点小的利益,有个房子,有个工作,有个小家,就觉得很正常了,不想跳出这个苦难的圈子。


这就是麻痹了,以小苦为乐——以为有个牛棚,有草吃,有水喝,就觉得很满足了,这种无形的伤害会在你的内心深深地打上烙印,你就不会觉得苦了。就像一个小孩子,天天有点糖吃,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浪费时间。这就是为什么人在苦中不知苦,因为麻痹了,天天吃苦麻痹了,不知道什么是甜。

 

很多人没到过天上,他就不相信天上有多快乐。这就是人的眼光短浅,看不到未来。看不到未来的人,会失去信心,就像一个人开车看不到自己开车的目标,你就会失去信心,不知道开到哪里;如果一个牌子上写着“西方极乐世界”,你看到牌子就会拼命努力往前开,很快就会接近目标。

心中不取不舍,才会正知正见

(请点击视频观看)


心中不取不舍,才会正知正见

摘自 20160421 新加坡《世界佛友见面会》


一个人不要太执著自己的一生,思维境界都老得很快,想一想你们现在几岁了,想一想你们今后的去处,想一想我们人生几何,想一想我们今天修行的道路走到了哪个道、哪个境界,如果今天离开这个世界,你能进入哪个道?没有别人可以讲,自己修得好不好自己心里最清楚。空性属于偏,因为空性偏是不正的,因为这个“空”,完全说没有就是执偏。


今天这里坐了这么多人,你们都在,但是学佛人的境界高,可以说这里一个人都没有,你们今天坐在这里所有的人,一百年后哪个人还能留在这里,是不是空的?但是说空,是有人在的。偏,就是虚有、假装的有、临时的有,就像我们今天的牙齿一样,今天有牙齿,等到我们年纪大的时候,牙齿全部掉光了,等到我们走的时候,身体也全部没有,叫虚有。


人在学佛的时候要学会不取不舍,才不会污染。不要把现在的虚有看成实的,这叫不取;也不要说“我想通了、想明白了,我什么都不要了”,这叫不取。所以一个人要修得好,要不取不舍,你的心才会修正。

 

学佛人讲心、讲禅、讲有,这个有就是无有,有中无有,无有中有有,非想非非想,人就是活在哲学和哲理中,今天所拥有的在很多年之后一切都没了,今天没有的以后可以得到,这就是非想非非想。如果你在生活中拼命追求物质,就会靠到物质主义的一边;如果精神上追求虚幻主义、虚空主义,就是两边都没有靠,最好是不取不舍、一切随缘。

 

人不能受污染,精神上受污染就是在有取舍,有智慧的人在取舍当中是不受污染的,“我无所谓,我不要,我够了,我满足了……”这就是不取不舍,这就是菩萨的境界和智慧。我们不受空的污染,不受有的污染,这就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说的“正知正见”。


一个人要想正知正见,就要从人间开始有出离心,要无所谓,今天有房子,我也无所谓;有孩子也不是我的,是国家的;以后的一切都不是我的,这就是出离心。头发也不是你的,连身体到以后年纪大了也不是你的,一切都不是你的,这就慢慢培养自己的出离心。


当你得到一个物质的时候,比方说别人送你一根人参,你不舍,放在家里,过期了,发霉了,你拿出去说去舍,这已经是污染你的本性和内心。真正不受污染就是要出离、要想开,人家送给我,我可以转送给别人。你吃不掉就赶快给别人,很多老妈妈一辈子总是吃过期的东西,她先是藏,不藏到过期不会拿出来,红枣过期了,烧出来一股怪味,“孩子们,大家都来尝一尝。”


台长如果把心灵法门一直藏起来,不告诉大家一起来念经,等到差不多我要走的时候才告诉大家,能有今天一千万信众吗?要懂得大智慧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要学习菩萨的大智慧,才会有出离心,才会有菩提心。


人都喜欢出名、不喜欢默默无闻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第67集【少欲无求 征服执著】


第七,希望声名远播。你看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做点事情了,人家知道我吗?人家知道是我做的吗?我这个事情有谁知道啊?没人知道不开心了,现在是不谈了,有多少人转发?我这个群里有多少人知道啊?看见吗?所以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时候,就告诉人希望自己的声名远播,这都是毛病啊。

 

第八,不希望默默无闻、受到忽视。就是不被人家重视,你看看,人只要开party(聚会)了,总是希望别人来重视你,哎呀,你来了,你来了,来来来来,请坐,请坐。开心了,他对我,你看多好啊。你把他冷落在一边,你来了,你说说,不开心了吧。

表现欲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请点击视频观看)


表现欲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摘自 20181012 美国丨纽约《世界佛友见面会》


问:师父在近期节目里提到了表现欲,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包括在弘法度人的过程中都会碰到一些表现欲望非常强的人,存在感非常强烈,特别渴望自己被认知。请问师父,这个是什么心理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遇见表现欲望很强的佛友,相处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答:表现欲望很强的人,实际上就是有一种存在感。从心理学上讲,让自己能够得到认可,有一种存在感,觉得“到哪里我都要跟人家不一样”。实际上这种人也不是坏人,要能够帮助他。就是跟他讲话的时候要当心一点,怎么当心呢?就是尽量不要去刺伤他,但是有机会的时候又要慢慢去度他,帮助他。如果他能够把表现欲和存在感用于去度别人,他会讲得很好,会很努力,很积极。这样的话,这种人会成为一个学佛的骨干。


但是要跟他讲,人要学会低调,我们不要贡高我慢。就是有意地让他学,不要每一场、每个事情都提他,都去讲他,都去成全他的表现欲,慢慢让他学会放下。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因为表现欲强的人,有一些自卑感,他经常觉得自卑,怕人家看不起他,所以他非常需要表现。所以当你看到这个人非常愿意表现的时候,可能从心理学上讲,他有一些自闭。有自闭症的人就是要鼓励他,让他能够有感觉,让他能够做很多事情。可以鼓励他在学佛方面多努力,但是在一些名誉地位上,让他觉得不应该去追求。所以实际上还是要跟他交心,跟他交好朋友,他才能听得进你的话。


喜欢吸引大家的注意 就是着了众生相

摘自 视频白话佛法 第61集【五浊烦恼就是业障】


众生浊。众生是什么?就是人群,就是社会。你在众生当中污浊,也就是说你在人的面前死要面子,你就污浊;你不肯承认自己的缺点,你就受到污浊;因为人多,你就拼命地要抓住一些利益,要留住一些认为对自己好的利益和欲望,这样你就进入了众生浊。很多人在个人面前可以讲自己不好,只要人一多,马上否认,死要面子。


学佛的人一定要克服众生浊,实际上就是不能死要面子。欲望,我们不能把它留在心中,因为有欲望的人,只要有人在边上、有众生在边上,你就想抓住他,就想让自己留下一个最美好的印象。举个简单例子:开一个party(聚会),很多人就是想跟人家不一样:穿得跟人家不一样,走进去讲话要跟人家不一样,想找一个方法来吸引人家的注意。有时候,实在不能引起别人注意,就有意地把酒杯打碎……你们在电影里都看过,他是犯了众生浊。



文章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