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专题分享】【杂念是障碍】执著的人一定会轮回;心不清净 就不是真修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65652
发表于 2023-5-4 22: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杂念是障碍】

(一)

本篇摘要

执著的人一定会轮回

▲万法由心

▲修心的阻碍来自于执著

执著来自见闻觉知

念头与意识的关系

心不清净 就不是真修

人一沉淀,很多念头就起了

执著的人一定会轮回

(请点击视频观看)


执著的人一定会轮回

摘自 视频白话佛法 第66集【佛性平等无二】


首先,一个人想问题,尽量地把问题往正面去想,往好的方向去想,就会法喜充满。因为很多人的痛苦和忧伤,就是心中的负能量太多,因为负能量一多,他就把很多问题往不好的和负面的方向去想,越想越害怕,越想,自己慢慢会担忧。往正面去想,很多事情就会快乐无忧,不会有忧伤,所以,这是学佛人非常重要的理解事物的一个方法。任何一个人要懂得轮回,一件事情好不好它都会轮回:好的事情碰到不好的,慢慢地再轮回成好的;恶的事情、不好的事情轮回,慢慢会成为好的。

 

从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开始,一直到你听到、闻到,实际上通通是一种轮回,你不能把它当成太真。小时候很伤心的某一件事情,就是因为我们把它当成太真了,所以我们就在轮回中了。菩萨让我们懂得,只有看见佛性后人才不会轮回,也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地懂得佛性、懂得佛理,想不轮回,必须要开悟,必须要证道。师父告诉大家,一个人在这条道上往前走,你说你一直可以走吗?是啊,坚定不移地往前走。方向呢?如果方向错误,你还是在轮回地走;如果方向对了,你就走出自己人生的沼泽地,你就慢慢地开悟了,明白了不能在这个世界上再迷惑颠倒,要走出自己的道,要见到佛性,要明白这个世界,一切全部都是苦空无常的,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永久的。所以得到了就等于失去,失去了也等于暂时拥有。

 

能够有佛法在心中的人就能破迷开悟。我们因为心中还有迷惑,所以才会有妄想,才会执著。当一个人一件事情想不通的时候,实际上他就是在执著当中,执著的人一定会轮回。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要把眼耳鼻舌身意都转换成佛性:眼睛看见的、鼻子闻到的、耳朵听见的等等,都转成佛性,正信正念,“我不乱听,不乱看,不乱闻”。意念建立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的概念,所以这个意念非常重要,就是任何一个人的意念必须是觉悟的。你有觉悟的意念,你的正信就开始了;你有觉悟的意念,你的正知正觉就开始了。一个人有正知正觉,说出来的话都像佛一样。我们每一个人要想成佛,必须心中有佛,才能说出、做出和思维出佛性来,你一定会远离轮回。在人间,不要说大轮回,小轮回都不断——把某一件事情不当回事,又犯错了。我们的一生,从小长到大,轮回了多少事情?我们说要对父母亲孝顺,到最后又忘记了;说好过节要给自己家里人怎么样,又忘记了;说好别人对我很好,我要谢谢他、回报他,最后又忘记了。这一切就是在轮回当中。

 

我们在世上所种的佛缘就是我们不轮回的因,才会得到不轮回的果。很多人很可怜,没有种上佛缘,而种上了人间的因果,就是因缘,因缘会引来不好的果。要懂得菩萨是我们心灵的老师。教导我们、支配我们的心灵,就是菩萨,是我们的导师。所以我们的心想什么,要和佛菩萨想的一样;我们做什么事情,要和菩萨想的一样。要想象着自己心的自在,因为只有和佛一心一意,你才能任运自己的心灵。“任运”就是你能够完全地自在、自主心灵,你的良心、慈悲心、无我利他之心都会出来。所以要安住自己的内心,不让它轮回,你就会进入永恒的涅槃之道。很多人说,怎样能够进入涅槃之道?要安住自己的内心,不要让它贪瞋痴慢疑。

 

佛陀告诉我们“众生皆具佛性”,只有觉悟人生,只有离开人间烦恼的障碍。要离开一切所知的障碍,感觉自己这个也懂、那个也懂,就会有障碍,就会有执著。为什么我们经常劝别人,懂了也要放下,不懂更要放下?懂了实际上就意味着你还有很多不懂;不懂就意味着你还要去学,会学到很多智者懂的事情。如果觉得“我已经知道很多了”,那么你的障碍就开始生起了。为什么要谦虚?为什么要有智慧来消除业力、业障?你们想想看,一个人有业障,如果没有智慧,他是消除不了业障的;他必须有智慧,才能消业。任何一个人离开了智慧,就是离开了般若;离开了智慧,就会变得越来越愚痴。

 

要懂得我们与佛性是平等无二的,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佛性,佛就在我们心里,我们能够克服人间一切的磨难。因为我们心平等无二,所以我们就是佛,佛就是你,你用这种心态才能在人间成佛。不要以为佛离我们很远,其实只要你的心像佛,你就是人间的佛。要有信心,要有精进力。我们现在用xlfm化解、消除业障和灵性,用智慧妙法转化因果业力。



摘自 师父每日白话佛法|20211016 《负能量如病菌会消耗心中正能量》(上)


光明普照黑暗消,

正念现前魔障逃。

普施无畏心不退,

勇猛精进彼岸归。


万法由心

摘自 白话佛法(一)6.【修心如履薄冰】


无论阻碍、障碍还是诱惑,感知到它们的只能是我们的心,做出理解作出结论的也是心,最后做出反应决定的还是心,这也就是为什么万法由心,学佛就是修心。


修心的阻碍来自于执著

摘自 白话佛法(一)6.【修心如履薄冰】


修心的阻碍、障碍,来自世俗或来自于灵性世界,皆因“执”而生,惟有“心净”方可破除。什么是执?就是不全面不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当一个人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涵盖他所面临的问题或解答不了他目前困境的原因时,他会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认识和理解试图去寻找答案,这样的结果要么是“悟”了明白了,要么是“执”。


执著来自见闻觉知

摘自 白话佛法(十一)21.【平静与智慧】


现在我们修行人就是在修掉自己的毛病,用佛法来讲就是劣根性,就是在尽力地改变过去的一切,去走向无上菩提的境界。修行人在人间稍微没有佛性,就会被自己人间的见闻觉知所累。就是说,人会因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而改变自己的思维,这样就会产生执著。因为你看到了、听到了之后,你就会产生一种人类本来具有习性的一种固有的执著,“我认为这是对的,我认为这是错的”,成为修行路上的严重障碍。学佛人要用智慧,使执著的人生得到潜移默化转变,淡化累世顽固的执著,自然而然地改变自以为是的人生观,人生观改变了,才会改变自己的世界观,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你才会拥有平等心。

 

平等心并不等于不分是非善恶。很多人说:“我们都是平等的学佛人啊。”师父问你,同样是平等的学佛人,为什么他做恶事多,你做恶事少?为什么他做善事多,你做善事少呢?这平等吗?平等心讲的是,都是人,可以在地球上,可以在生活的场所上,共同地去拥有学佛的机会。平等说的是这个,而不是说你有业障那也平等,那完全是不平等,否则天上就不会分成上等中品、上等上品的。

念头与意识的关系

(请点击视频观看)


念头与意识的关系

摘自 Wenda20180413 47:40


女听众:碧霞元君说道:“试问众生,几人看懂《白话佛法》?几人领会法会开示?”请师父开示一下,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看懂《白话佛法》,领会法会精神?

 

台长答:领会法会精神,开一次法会就是叫你们要出去度人,要向师父学习,要弘法度众,那就是大乘佛教。几个人懂的?以为来开开玩笑的?《白话佛法》深往深里看,浅往浅里看,几个人能看得懂啊?你看看很多人问出来的问题,一般学佛的人根本回答不出来的。师父问法师的问题,一般的人根本回答不出来的


(是的,师父给法师或者是给弟子开示的时候讲得就比较深。读《白话佛法》的时候,读第一遍和读第十遍,同样的一篇文章,领会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对啊,你看我讲的都是白话,其实里边很多东西很深的。我随便举个例子,《白话佛法》第八册里有说人的色心和意识性,这个“色”不是男女之色。意识性,意识是什么?意识就是念头,多少个念头成为一个意识你知道吗?在心理学上讲,有多少个念头才能成全一个意识?是由很多很多的念头,这个念头慢慢地固定之后,它才会成为一个意识,念头会转换成意识。明白了吗?(明白了)


意识已经在你的第六意识里面了,叫“意”;“识”就是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所以这个念头只是一刹那,有了就有了,没了就没了,无所谓的,它没那么快。但是你经常有这个念头,那就慢慢地变成觉知了——感觉和知道这个事情了。实际上用现代话讲,意识就是脑部的功能。“识”就是认识,就是通过你眼耳鼻舌身意,你对环境、现象……自我的感受,被你的脑意识汇总而产生的一种认识。


因为意识跟自我与外界都有互动的,所以念头一念起一念灭,是生死相续的,这叫念头。但是你业力已经制造了种子了。我讲得够清楚了吧?就这么一个词“意念”、“识”,你们就学半天了吧。《白话佛法》里就来这么一句,你要看半天才能懂。


心不清净 就不是真修

摘自 视频白话佛法 第111集【悟性的解脱】


修心人首先就应该懂得什么叫修心,要懂得不能盲修瞎练。你以为坐在佛的面前念经就是在修心?你的心不知道跑到哪去了。你以为跟菩萨磕头就是在修心?你这个头虽然磕了,但是魂已经飞掉了,你没有一种精进心,没有一种忏悔心,就是错乱地在修心。忙得不得了,天天好像在做功德——盲修啊。练什么?打坐啊。你坐在那里脑子全部都是空的,那叫真修;你坐在那里杂念纷飞,你的心不管再修多少年,禅坐不管再练多少年,在佛法界叫“错落”


人一沉淀,很多念头就起了

摘自 视频白话佛法 第37集【空性究竟 般若亦然】


比方说有些人喜欢打坐,坐在那里“空空空……”,脑子里想要空,“我要空,我要空……”但是他脑子里能空吗?杂念纷飞:水烧开了吗;待会儿要去接孩子了;今天晚上还有什么东西没买……你们很多人在念经的时候,就会想起很多事情还没做,本来忙忙碌碌的时候根本想不起来的,一坐下来念经,什么事情都想起来了,“我还忘记了这个,我还忘记了那个……”实际上就像茶叶沉淀一样,人一沉淀,很多念头就起了。



文章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