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不要分别佛友的修为
▲佛心可以包容所有众生
▲平等是在本性和因果基础上
▲要明白别人不是冲你而来的
2019 新加坡《玄藝综述》解答会 花絮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因果视频】
台长准确看出女士财源不断,但是不断被骗; 前世天财神身边做事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堕落为蟒蛇的比丘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来自佛友的提问
关于分别心,请教一个问题:
一共修组组织的白話共修,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必须通过负责人决定是否可以参加,只要是与她有过正面冲突的,或者不如她的意的,都没有资格进入白話共修群参加共修。这样的做法是属于严重的有分别心吧? 是否如理如法?
不要分别佛友的修为
摘自2017-02-25中国·澳门世界佛友见面会共修组提问 23
问:有佛友说他没有时间念经,下班时会赶来观音堂烧一支香。请问師父,坚持来观音堂烧香的功德有多大,还是只能增进佛缘?
答:实际上,你首先不要用分别心看待每一个佛友,他今天下了班,不顾劳累,还跑到观音堂来烧一支香,一炷香一颗心,“一花一世界”啊,佛讲的。所以不要去说人家功德有多大,他只要动一个善念,做一件善事,就要鼓励他、帮助他,让他更好地学佛修心。
佛心可以包容所有众生
摘自Shuohua20120330 05:42 节选
女听众:我们现在这个共修小组里有三个当地人不再来了……
台长答:是这样的,在处理人跟人的关系时,观世音菩薩叫我们要用妙法。妙法很重要,如果你能拉住人家,团结众生,说明你有妙法,妙法实际上就是智慧,要抛开自己才能得到妙法。如果老以自己为准,什么事情都觉得“唉呀,我不开心了,他这样做不对”,那么就得不到这个智慧,就不会有妙法。人有个承受度,这个承受度按照佛法界来讲就是如恒河沙数,可以容量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说可以容量人的心。菩薩的心能够容量整个宇宙,所以我们必须要懂得容量,要把众生都看得很苦,他三个人不来,他们更苦,因为他们得不到这么好的法门,他们就是不明白、不明理,他们为了一点点开心、或者一些具体利益、一句话、一个事情,马上做出一些决断,说明他们的智商很低,明白吗?
不要用佛学理论去分辨别人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平等不是事情上的平等 而是内心的平衡
摘自2019-11-08 新西兰奥克兰《世界佛友见面会》新加坡共修组提问
问:在修行中,有些义工认为平等心就是每个人都拥有一样的机会做功德。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义工岗位和他个人的能力和因缘都分不开。请问師父,可不可以理解平等心并不是指外环境的平等,而是指内心里面对好与坏的平衡呢?
答:是有道理的。并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平等。比方说,一个人生在有钱人家里和一个没钱人家里,生在一个父母亲身体很好的和生在一个爸爸妈妈身体都不好的家里,那概念是不一样。你说生出来怎么就不平等啊?只是说我们同样在人间,同样有修行的机会,同样在内心可以慈悲。你看,我们人生老病死都是平等的,再有钱的人也要生、老、死、病,对不对?所以这个平等是从内心来的,他讲的是对的。你们学《白話佛法》学的是对的,并不是做某一件事情平等,而是说你的内心要表示平等。比方说这个人残疾,你跟他一起,你没残疾,他残疾,但是你从心里很尊重他,你觉得他过去也是好的,他也不容易,你心里跟他平等,没把他当成残疾人看,这就叫平等。并不是说他脚残了,你也去把脚残了,我们两个一起来脚残,听得懂吗?不是这种平等啊(感恩師父慈悲开 示)
平等是在本性和因果基础上
摘自Wenda20121214 33:27
女听众:有些西人可能看到的一些资料是经过翻译的,他们会说“因为佛陀说‘这个世界是平行的’”,就是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跟他们说会修到更好的地方去,他们就说没有好坏,没有高低,没有什么,他们说都是一样的。那这种时候是不是就不要太……
台长答:要跟他们解释的,不解释你会耽误人家的。菩薩说“众生平等”并不是说每一个人的因缘果报是平等的,如果因缘果报平等,西方世界的菩薩也不分大小了?佛和菩薩也是平等的,为什么要分成佛和菩薩呀?为什么在西方世界要分上等上品,上等中品,上等下品啊?(对对对)还有中等上品,中等中品,中等下品(他们可能没看到过这些信息,就以为应该是没有高低)没有高低是一个概念,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師教育坏孩子的时候说:“孩子啊,老師都是一样看待你们的,你们在老師眼里都是一样,没有好坏之分的。”事实上班级里三十个孩子有好坏之分吗?(有的)……现在我们拥有的平等,在同一个起点上学佛并不是代表我们是真正的平等,否则就没有因果了,刚杀过人的人也是菩薩啊?(噢)修行了几辈子了也是菩薩啊,你怎么平等啊?(对,懂了,谢谢您)

要明白别人不是冲你而来的
摘自白話佛法视频开 示 第13集【常令心念无增减】
人要学会容人之过。不管别人做错什么,你都要能够容忍别人,因为他不是你,你的心不代表他的心,你的行为不代表他的行为,你不能容忍他,就说明你的心不能包容他。很多人做的事情的确不尽人意,的确并不是像你想象的这么顺利,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物并非为你所用——他们在人间并不是冲你而来的,人家是有怨的报怨,有善的还善,有仇的报仇,他到人间来有他的事情。
万事万物都没有是非
摘自白話佛法(十一) 26.【事来无所受 即真菩提身】
人间本来就具有万事万物,因为人间有人,并且有人以外的东西。就是说人除了正常的理性之外,人还要有人性,并靠人性转化出喜怒哀乐。这也要看你怎么转,转出善的喜,不要发怒,不要悲哀,不要烦恼。懂得这一点,你就可以在万事万物上变成无是非。一个人在世界上怎么会无是非的呢?因为你的心中没有认为这个事情是对的,你就不会认为别人是错的。就是因为你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么你就觉得别人是错的。是非是非,因为你的心中有分别心,所以才会产生是非。今天我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那么你一定会觉得有哪些不对的。实际上,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缘分。
懂得随缘就不会分别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六根不净造成相互不理解
摘自Wenda20170806A 46:23
台长语:一个人要懂得,人的意识如果有自己的心在里边了,那么色心、意识心,所以看见的东西已经带着你本身的一种理解性了。我们看这个有色世界就是这样的,因为你的六根不干净,你就会看到六尘。就像现在很多年纪大的人看不惯年轻人穿的衣服,因为他脑子里带着过去的一种烙印;年轻人也看不惯老年人穿的衣服,因为他不知道老年人过去穿的衣服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不理解就会造成相互的意见不合。实际上,任何人吵架,做事不理解是最大的问题。
六根带来习惯性思维
摘自白話佛法视频开 示 第101集【除心垢染 行即清净】
人的开心、快乐、悲伤都是随着心在动,万物唯心造。你的心识在变化,你心认为“我现在很安静,我现在很安静”,你可能就安静了;你的心认为“我怎么这么烦躁?我控制不住了”,你就真的会控制不住。这就是你的心。所以你的思想和内在的分别心、观念,都会让内心起波涛。就等于一个婴儿生下来的时候是没有想法的,他的心很平静,像大海一样;但是他逐渐长大之后,在他人生的风浪中,风风雨雨中,有了风,有了浪,这个孩子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他的主观意识开始变化,第六意识开始成长。等到他第六意识慢慢地成长,长成后,慢慢地变成一个习惯性的思维,那么他就产生了喜怒哀乐。为什么叫习惯性思维?过去科学家做个实验,跟小孩子说“哭”,就做个脸相给他看“笑”;然后跟小孩子说“你笑啊,你现在开始笑”,然后就做个哭的样子给小孩子。这孩子就是根据你所讲的“笑”,他就哭;你说“哭”,他就笑。这是一种习惯性的东西,这是第六意识在慢慢成长。你接受了哪些后天的习惯性思维,你就产生了哪些喜怒哀乐。
回到孩童的纯真(佛子天地游)
摘自盧台长开 示来信解答疑惑(四百二十)
问:观世音菩薩:“童儿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人的心在最初的时候都很善良,都很干净,就好像刚出世的婴孩儿一样干净纯洁。人随顺因缘进入人道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沾染尘世的意识就生出种种六触法相。如果把人的意识调转到最初的自己,没有尘染的意识行为,又有什么干净与肮脏呢?这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答:观世音菩薩的话,什么是不垢不净?一个小孩子本来就是干净的,最后还是干净的,因为他是孩童。所以不要把意识调到“我是一个大人、是一个名人、是一个有钱人……”,这种意识会染著你。你觉得自己有钱、长得好看、与别人不一样……就会有肮脏。哪来的干净?不要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就不生不灭;不去染著污垢,就不会不干净。
不思善不思恶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
及时净化第六意识
摘自白話佛法视频开 示 第101集【除心垢染 行即清净】
人的第六意识其实就是一种第六感觉。我们经常说第六感觉,它是一种感情聚合的交织点。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又有恨,又有痴,又有贪,有时候又觉得很快乐。有的人为什么皮厚?在骗人家的时候,他心还在想“我不是也被人家骗过吗?所以我骗他是天经地义的。”所有的这一切,当你的意识——这种肮脏的和干净的意识,存在于第六意识中,你实际上要学会,在第七意识之前很快就要把自己第六意识的感觉梳理干净,要返回到自性,归到本体。佛法讲的就是找回我们自己的本性,只有找回我们自己的本性,才会拥有佛性。師父现在正在跟你们讲思想。你们本来没有想过很多事情,因为師父讲的话引起了你们的思维。我不讲,你们不会去从这方面想吧?我一讲,你们从这方面去想了,你们就会对師父的话产生分别心。有的人就觉得師父讲的话对,有的人就讲不对,那是不是对師父的话产生了分别意识了?所以产生“讲的对”和“不对”,那就是“感而遂通”,都是由感觉开始的,人这个感觉,而使自己的思维慢慢地随着某一个感觉的概念而变化。比方说我看见了某一个人,我开始没觉得他很会吃,每一次看见他都吃得很多,那么我慢慢地思维感觉着“哎呀,这个人怎么吃得这么多”一个概念,每一次都看到“怎么吃得这么多”,那么这个“这么多”就是一个概念。那么在我的心里就会产生变化,一看见他就产生了一个概念叫“吃得多”。所以在第一个思维之后,学佛人要懂得怎么来改变呢?就是当一个思维过后,必须在第二个思维还没有开始想之前的当中,就必须看清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在第一思维刚开始的时候,就能马上找到事物的本性,找到佛性,然后把自己的思维迁移到不动的清净境界。也就是什么?把自己的思维还是放在最干净的地方,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佛教界经常讲的“止观”,叫你不要再看下去了;叫你“止语”,不要再去讲了。这就是参禅,这就是六波罗蜜中的忍辱之心。
禅定可以清净第八、第七意识
摘自白話佛法视频开 示 第20集【在无常中寻找本性】
定得下来的人不罣碍人间任何事情,定不下来的人杂念横飞。如果连想象的念头都没有,哪来的杂念?当你止念之后,就定住了一个正能量的念头。你念经的时候,经文会化成一种无形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念头。这种正能量的好的念头会进入八识田中,常留在你八识田中来指导七识田分别意识,让你知道哪些是好的可以进来,哪些是不好的坏人把他推出去。你的八识田中充满着正能量,就能够跟你的九识田接上关系。这就相当于好人和好人在一起,你才能见到最好的人;坏人与坏人在一起,最后他引荐给你的是一个最坏的人。
八识田里只能存好的东西
摘自2017-12-02 新西兰·奥克兰《世界佛友见面会》提问 16
问:第七意识是一个分别意识,任何事情到了这个意识就开始分辨好坏,我们不管接触到什么,就自然地去分辨,但是我们在没有足够智慧时往往是非不分,导致分辨错误。那怎样做到在第七意识控制不要去分别?
答:很难的。因为就算在第七意识当中你没有善的分别好坏的意识、很强烈的意识,你还会进入这个意识。比方说,在地板上捡到东西,人家都拿,你也拿了,因为在你的意识当中“大家都可以拿,我也可以拿”,但是你不知道拿了这是犯错,那就是你的意识分辨力不够。那么怎么样能够加强自己的末那识的意识呢?那就靠你的第八意识,第八意识储存的都是好的东西,它会影响第七意识;如果第八意识里边都是坏的、恶的东西,会影响你分别意识,这个时候你就分不出好坏了。所以在第八意识——阿赖耶识里边只能储存好的东西,不能储存不好的东西。善、慈悲全部存在第八意识里边,然后第七意识受它影响就有分别好坏的意识存在了。举个简单例子,第八意识是爸爸妈妈,爸爸妈妈都是好人,从小教育孩子,孩子会分别这个好的、这个不好的,“我爸爸说这个好的,我妈说这个好的”,从第八意识来的。如果第八意识——爸爸妈妈都是坏得不得了,贪瞋痴慢疑的,到了第七意识,他觉得“这个东西我可以拿,那个东西我可以拿”,因为第八意识的感染,传播不好的东西,所以使末那识就产生了迷惑颠倒。
真正觉悟以后才不会有漏
摘自Wenda20190106A 44:54
女听众:有的師兄人前人后会比较喜欢议论别的師兄,会讨论到人家的优点和缺点,而有的时候难免说的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像这种喜欢对别的師兄评头论足的師兄,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台长答:有漏,不好的,非常不好。一个人不能有漏,明白吗?有漏的话,一边在做功德,一边有漏,漏到后来就不行了……自己要懂的,叫“六度万行体中圆”。你顿觉了“如来禅”,有禅悟了,你要觉悟,你不会有漏。你知道诸行无常,一切是空的,你才能觉悟“如来”是大圆智慧,大圆镜智,很厉害的。
断迷惑 修大圆镜智
摘自baihuafofa171123
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清净之后,八识田中就开始修禅定,尤其是八田中意识所产生的那些纯洁、真实、灵活、明觉、圆通就会显现。到了阿赖耶识,完全清净了,那么你心中在第八意识的时候已经是清净光明了,就成为大圆镜智了。虽然这个大圆镜智是第九意识阿摩罗识前面的最后一个智慧,阿赖耶识,其实它也是来自于第九意识。只是在前面几个智慧非常拥有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方便善巧,不停地在洗,洗七识、八识田的那些清净的种子,到了第八意识大圆镜智当中拥有的智慧,它有无限的潜能,它能够将那些不好的意念随缘消除,然后显现万德庄严、无量妙用的智慧。所以大圆镜智,首先要做到这一点:要破除我见,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对于人间的色、声、香、味、触、法,法中无住,不要住在法中,洗尽自己的分别心,然后慢慢地要以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里面讲到要以智慧来导行——就是指导你的行为,以智化情——要用智慧来化掉你人间的情感,这样才能先断见惑、后断修惑。见惑,就是见到了很多东西,迷惑;后断修惑,就是修行当中还有很多迷惑。所以師父就是经常要帮助你们断思惑——思维上面的迷惑。所以,唯识所现,其实我们虽然要转识成智,但是也要先有智慧才能消除这些人间的烦恼。菩薩跟我们讲的这四种智慧,其实我们在心中本来就有,只是我们没有好好地去实践、去用,所以会把这些智慧都慢慢地消掉,让自己进入迷惑当中。
功德能清理八识田中的业障
摘自白話佛法 (一) 11、【善事和功德的区别】
功德有什么用呢?大家都知道业障或孽障的危害,它们就像程序中的病毒一样潜伏在人的阿赖耶识,时间一到就激化成灵性,就开始对人产生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突然之间从非常健康到病危抢救,或意外事故,或遭劫。甚至有的人孽障太深则一生不顺,面色阴暗,怨天尤人。而今生行恶或杀生,如果还有福报没用完,那么恶业也会变成孽障存入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八识中之第八识,又名“阿梨耶识”,是根本识,阿赖耶识中藏有无数的种子,可以引发人的善恶行为(主要指思维活动)。孽障藏在此处,只有功德可以进入并抵消孽障,从而达到清理孽障的效果。这就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要靠功德拂去心上的尘埃。所以功德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消除抵消孽障,这是修佛修心者的首要任务。只有孽障消除了,心才清净,智慧才开,才有悟的可能性。
调节身心守六根
摘自2021年4月18日 師父每日佛言佛语 《看破六根与六尘》
我们每天产生虚幻和错误的判断,就是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了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然后产生了分别心和执著心。
六根与六尘的呼应,不断地误导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做出身口意六贼的错误意识判断。
烦恼来自于内心。错误的语言、行为和意识,均来自于心灵。
所以观世音菩薩的心靈法門就是让我们从心灵开始修,修正和改变自我意识。
学佛人内心要学会如如不动,你才能在人间境转而心不转,心灵才会安宁,才会干净。
六根六尘分别心,
六贼误导众生行,
业障滋生乱本性,
唯有学佛心灵净。
其实修心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平衡。
心态平衡才能从你的心灵修成慈悲心和忍辱心。
心是人的根本。心修得不好,何来的自度清净和普度可言。
所以清净菩提心,就是学佛的根本。
心灵的健康,是主宰生命和慧命的基本条件。
常观照,常思惟,才能去除人间的思维方式,去完成弘法的事业。
无常变化是空无,意识常有虚幻处。
妄想执著心里苦,去除固执不耽误。
忍辱修行得精进,心靈法門菩提心。
中国传统文化说阴阳调和,健康长寿。
人的心灵要去除邪念,维护正念,心灵才能健康发展。
怎样才能让心灵健康发展?就是要学习佛法。定能生慧,净能观照。
地水火风最后空,不学佛来迷茫中。
禅定修心佛法弘,心灵普度暖烘烘。
大乘佛道菩提功,广行四摄六度空。
无生法忍破我执,调节身心守六根。
远离六贼勤修心,解行并重佛本性。
脱离人道 去除我相
(请点击视频链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