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专题分享】【佛法要在生活中练习】(五)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65652
发表于 2023-2-2 22: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法要在生活中练习】

(五)

本篇摘要

在逆境中保持宽容

▲对顺境、逆境不要有分别心

▲遇到逆境 要学会深看自己的心

▲修心 要锻炼自己去除各种感觉

▲任何事情 有缘分才能去做

▲如如不动 万境随缘

▲不愿意舍弃妄念时 要观人生无常

控制心理状态回归到正能量的思维上

▲修心实践是根本

观心无常空境寂,知一切法如梦幻

在逆境中保持宽容

(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逆境中保持宽容

摘自 20171203 新西兰奥克兰法会

现在的人气量真的不够大,你们看看过去禅师们的气量多大。有一天晚上,残梦禅师正在方丈室读书时,突然听到墙壁上有声响,猜想肯定是小偷,于是就对小和尚说:“拿些钱给那凿墙的朋友吧!”他的弟子走到边上的房间,大声地说道:“喂!不要把我们庙里的墙凿坏了,给你些钱就是了!”小偷一听,吓得转身就逃走了。


残梦禅师以责备的语气对弟子说道:“你为什么要大声吼叫?一定是你的声音太大,把他吓着了,可怜的孩子,钱也没有拿到就跑了;这么冷的天气,还没有吃过晚饭,你赶快追上去把钱拿给他。”弟子没办法,只得在寒冷的深夜里,到处寻找那个小偷。

 

还有一个故事,一位尼姑名叫安养禅尼,一天夜半睡觉时,小偷进来偷窃,把她唯一的一条棉被偷走了, 安养法师没有办法,只好找了张纸盖在自己身上。小偷在惊慌之间,被巡视的弟子撞见了,仓皇中将偷到手的棉被扔在地下就逃走了。弟子将棉被捡起来,送回禅师房间。


此时,安养禅尼身上正盖着纸张,缩着身子在打哆嗦。她看到弟子送回的棉被说道:“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又送回来呢?既然是小偷拿去了,就是他的东西。赶快拿去还给他!”弟子无奈,在师父的百般催促下,居然把小偷找到了, 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很感动,跑回寺院向安养禅尼忏悔,并因此皈依,说要改邪归正。

 

故事中两位禅师都是非常慈悲宽容的,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的行为很可笑,但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说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唯有真正宽恕别人,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生的学佛就是修正自己,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爱和宽容,不要因为环境和性格的转变来影响自己的情绪。逆境时要坚强,失败的时候要不执著,烦恼的时候要学会放下,人间每一种变化都是对自己的考验,其实都是修心修行的一个过程。

对顺境、逆境不要有分别心

摘自 baihuafofa170304


我们学佛要想开悟,首先,在一切顺逆好恶境界现前的时候要不被它阻碍,要识破它。识破它的意思就是要看懂、看明白这只不过是人间的一个缘分而已。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实际上都是一种缘分;顺境、逆境也好,都是一个时间的关系。你识破它了,你的根性就得到圆满;你识不破它,你的心境——心内的境界,就会被生死轮回的根尘惑乱——迷惑和扰乱。所以要想开悟的人最好对外在境界不要有分别心,一切随缘,一切都认为是缘分。

遇到逆境 要学会深看自己的心

摘自 白话佛法(三) 8. 【开启根本智,破无明烦恼】


要经常深看自己的心。要把自己的心看到,实际上就是看到自己的思维。因为你的心想了,你的思维才会出来。比如我今天想去做一件事情,你看看自己想得对不对啊,做得对不对啊。“我很恨这个人”,你就要看看自己为什么恨他,我为什么要对他不好。这就是在用良心去平衡。深看自己的心,就是要看到你心的本性,然后发觉一切的奇迹会在你的身上。普通地看你的心,没有奇迹会发生,往深处看奇迹就发生了。


举个例子:人在吵架时很恨人家。不用深心看,我单单地看看自己这颗心,一看:“这个人骗我钱了,我生气了,我很恨他,我明天要去告他。他居然敢骗我的钱, 他居然敢骗我的钱,他居然敢这么伤害我。”但是如果你往深心看,看到自己的本性之后,就会想:“算了, 不就是几千块钱嘛,这个人也蛮可怜的。他今天骗我了,他以后会有报应的。而且是因为他家里现在这么穷,他才出来骗钱。


不管怎么样,我被他骗了我还能够活,他继续这样,总有一天会被人家抓起来的。算了,这种人也怪可怜的,花钱消灾吧。”看到你的本性了吧?奇迹出现了吧?你居然会原谅一个对你不好的人,你居然会原谅一个骗你的人和伤害你的人。这就叫奇迹。经常看看自己内心深处最潜在的东西之后, 你会明白,你要原谅这个人。人要凭良心做事。


经常窥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你就会发现,很多奇迹会发生。明明他对我不好,我对他好。他这么恨我,我也对他好。很多时候,老婆的钱包被人偷了,男人小气的话会不停地唠叨。如果你用自己的本性、良心想一想:老婆的钱被偷了,她比我还要难过呢,她不知道难过吗?如果那个时候给她一点安慰是多么好。这就是平时的做人。你要让一个人真心对你好,你就要付出真心对人家好。你为什么要让已经做错事情的人更加难过呢?学佛就是不要让人家很难过。让人家痛上加痛,就不是菩萨了。


修心 要锻炼自己去除各种感觉

自 师父每日白话佛法 20210527 《万物唯心造》


“修心”其实也是适应环境的一个过程。过去高僧大德为什么修心选择在艰苦的地方,或是少接触红尘的地方,就是要锻炼自己去除孤独感,去除寂寞感,去除过去红尘当中藏在八识田中的各种快乐感。

 

修心修到一定程度,不管碰到什么样的艰苦环境,都能适应。比方说,碰到现在这样的疫情灾难,曾经经过艰苦修心的高僧大德们就能控制好自己的心性,不会忧郁,不会伤心,不会难过。

 

所以修心就是靠平时的修为毅力,来战胜未来可能会碰到的环境变化。不管是好的环境还是坏的环境,其实就是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禅修的奥妙也在于此。


任何事情 有缘分才能去做

自 广播讲座二 3.【戒习性,除烦恼】


要明白,我们不管碰到什么境界,我们都要逢缘,叫遇境逢缘。什么叫“逢缘”呢?逢缘就是随缘。逢到这个缘分,我们就做;没有这个缘分,我们就不做。今天有人让你做领导了,你有这个缘分了,你就做。如果没有让你做领导,你拼命地去求、去追,时间长了, 你也坐不安稳的。


很多人在单位里一直很自在,就是想争一个位置之后,结果就没有得到,就心里不平衡, 离开了单位,结果找了一个比现在还要差的位置,这就是不随缘的果。因为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实缘体,都是实实在在的有缘的一种体现。实缘体就是让你明白,你有这个缘分,你才能去做,你没有这个缘分,你就不要去求了,求来的也是假的。


如如不动 万境随缘

自 师父每日fyfy 20210509 《不变随缘》


人的起心动念,瞬息万变。人的心理行为,也是在外因利益的诱惑和引导下起着变化。


用现在科学家的话讲,就是外因的条件促成你内在变化的根据。所以学佛人要学菩萨,如如不动,万境随缘,一切尽在随缘中。

 

平静之中见真情, 人情不如慈悲心。人情似纸张张薄, 虚幻人生需看破。

 

要锻炼自己适应外环境是有生有灭的。不管怎么样, 外环境的生灭也只是瞬间的。想在世间找出平衡,很


难把握尺度。只有找回自己的真如本性,你才能真正的“不变随缘”。


但一般众生认为随缘就是对某件事无奈之后的放弃。这种放弃式的随缘,其实它会迎接着下一次的失败。

 

真正的随缘,是通过智慧解决问题,避开风险,巧妙迂回,在逆境中找顺境,在困难中前进的一种对治。所以佛教界的随缘,在生活上、修行上,其实都是在烦恼问题上拥有真正的明智选择。例如,舍去,放下, 解脱。


不愿意舍弃妄念时 要观人生无常

自 白话佛法 (九) 23.【人生苦短,随顺随缘】


要学会每当妄念生起,或者想了不该想的事情,或者 给自己找借口的时候,就经常问自己,如果你在人间 只能活三个月,而且很快会死去,你还会无法控制你 的杂念和你的习性吗?听懂了吗?想想自己很快要死 了,如果地震中你死了呢?如果飞机失事,你走人了 呢?你还会有什么杂念?你还会说我一定要怎么样吗? 我就是这习惯?我就要这样?


控制心理状态回归到正能量的思维上

自 视频开示第 101 集【除心垢染 行即清净】


比方说,你今天在想佛法某一个问题的时候,比方说吃素,“吃素啊,吃素是蛮好的,但是吃素的人为什么吃蔬菜啊?蔬菜它也有生命的,植物也有生命的。”好, 你的第一个意识已经开始想过了,第一个意识是“吃素很好”;第二个意识是“吃素,那么植物也有生命的,那么我们吃植物对不对?”这是第二个意识。


在你第二个思维还没开始之前,你必须看清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 就是要认为第二个想法是错误的,你必须知道“我们不杀生而吃素”,所以你就把第二个思维——要跟进的那个思维,完全要回归到“一元”这个基本理论中,也就是回归到第一刚刚你认识到的“吃素是好的”这个理论当中,而不应该产生第二个虚拟的设想,那么用第三个正确的思维来取代第二个思维。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吵架,第一句骂出去之后,他知道这句话骂错了,他后面一定是一句比较软的话出来,不会跟人家继续吵了。


听到大家说你不好,你第一个想法是“我怎么不好了?他们又在胡说了”,当你第二个思维想去跟他们评理、争论的时候,在这个想法还没出来之前,要马上感到“我要想通,我要取消第二个思维”,你马上就会想“谁都会被别人讲”,而用这个归还到本体的正能量的思维来打消第二个思维,实际上就是“寂然不动”。就是回到第一个思维当中,不要让第二个思维来扰乱第一个思维,这叫寂然不动。也就是说一个人冷静了,就算一句话讲错了,第二句千万不要再去弥补了,越弥补越糟糕,叫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在第一思维刚开始的时候,就能马上找到事物的本性, 找到佛性,然后把自己的思维迁移到不动的清净境界。也就是什么?把自己的思维还是放在最干净的地方, 控制自己心理的状态。这就是佛教界经常讲的“止观”,叫你不要再看下去了;叫你“止语”,不要再去讲了。这就是参禅,这就是六波罗蜜中的忍辱之心。佛家的思想观念讲的是,当意念一起的时候,就要有修养和精进忍辱心,又要有寂静的功德。


明明知道欲念会让你上火、争吵,你要用自己寂静的冷静心,把自己内心的一种膨胀的怒火压下去,去纠正它,从而形成忍辱之心。佛法讲来讲去,讲到后来就是做人,你有这种内在的理解力,你还会跟别人吵架吗?还会跟人家闹吗?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高僧大德就是靠着内涵、内修、禅定,在这个世界上破除了多少贡高我慢,破除了多少贪瞋痴慢疑。这就是内在的心要像金刚般若一样如如不动。


修心实践是根本

摘自 师父每日fyfy 20210426 《度人度己》

弘法路上每一分的付出,都会给你心中的摩尼珠添加光彩,照亮你前程的黑暗。


因为你心中有佛光,首先照亮了自己,同时也能照亮无数的修行人。


如果一个人连自身的摩尼珠都没有点亮,在红尘的茫茫黑夜中,首先看不清路的就是自己。

 

修心实践是根本,规范言行是戒根。摩尼宝珠藏在心,千家万户见本性。

观心无常空境寂,知一切法如梦幻

(请点击视频观看)


观心无常空境寂,知一切法如梦幻

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第 25 集 【观心无心 心空境寂】


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他们因为与一切法,他们在人间的法相当中不得自在,他们被世间的所有的物欲, 人和事所束缚,所以他们不得自在,你想想看你们今天有欲望吗,我要这个,我要把家弄好一点,我要有钱,我要有名,我要有利,我要孩子好一点,这个都是欲望,所以你们被这些控制住了,我曾经跟你们讲过,你对哪一个事情特别感兴趣,你就被哪个事情绑住了,你对你孩子的要求高,你被孩子束缚住。

 

所以很多人就是慢慢地离开了菩提心,去观色,就是著色。你没有菩萨的心,你去看这个有色世界,你就会被这个世界所缠扰,那么你就不得自在,反过来这句话就是告诉大家,你好好地要观自己是不是自在, 在人间自在不自在,不能被人间所染著,不得自在,现在的人闻香,这个鼻子一闻香了,为香所染,为香所束缚不得自在,有的时候讲话,“哎哟,不能讲错, 不要去得罪这个”,你被文字所束缚你又不得自在,你的心,触觉,“哎呀,我这个心难受,我这样说话我会对不起自己,我觉得”,“哎呀,良心上过不去”,你又被外尘所染,内尘所染,你又不得自在,你说说看, 你怎么能够观自在。


所以菩萨让我们要观心无常,看到自己的心是无常变化的,要观心无心,心空境寂, 知道这个心,最后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你们今天有这个心,可以有,可以没有,叫心空境寂。你说,我问你,你们睡觉之前本来是想不通的,很难过的 一件事情,后来实在疲倦得不得了,最后想想,“哎呀,管它呢”,空掉了,不要去想了,有什么好想, 想了也改变不了,明天再说吧,空了吗?空了之后怎么样,寂了。寂是什么意思?睡觉,空了之后睡觉, 想都不想了,有什么好想的,这世界不就这么回事吗, 好了,寂静了,寂静,一直保持寂静,到后来涅槃了, 打坐的时候两个腿一盘着,什么脑子都不想,不寂静了吗?


寂静到最后怎么样了,涅槃了,因为法在人间的一切法都不是真的,所以很多人观,你观什么,你观自在,你观不了自己的自在,因为你观所有的东西, 你观财了,你会引起自己的贪心,你观色,你就会拥有色心,你观名,你会要求名的心,所以要叫你们离境,听得懂吗?离开这些境界,你到最后要观自己的心,观心就无心,观心要观到自己没有心,烦什么, 有什么好烦的,人生不就这么回事啊,好了,无心了, 心空了,境寂了,所以一切法如幻如化,所有人间的一切,都是像梦幻泡影一样的,所以当你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化的时候,你一切法得自在,你什么都得自在了。



文章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