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专题分享】【平等心与分别心】(三)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65652
发表于 2023-2-16 21: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等心与分别心】

(三)

本篇摘要

每个人在成长中 内心都会形成习惯性思维

我们总是用受污染的自我概念 去判断一切事物

▲要学会不再给生活中的事物下定义

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 不要执著自己的判断

▲用自己的固有思维去看别人 一定有偏差

▲不要去追逐那些分别的法相

【幽默笑话】结婚前后的几种“方言”


每个人在成长中 内心都会形成习惯性思维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101集【除心垢染 行即清净】 


你的思想和内在的分别心、观念,都会让内心起波涛。就好比一个婴儿生下来的时候是没有想法的,他的心很平静,像大海一样。但是他逐渐长大之后,在他人生的风浪中、风风雨雨中,有了风,有了浪,他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他的主观意识开始变化,他的第六意识开始成长。等到他第六意识慢慢地成长,长成后,慢慢地变成一个习惯性的思维,那么他就产生了喜怒哀乐。


为什么叫习惯性思维?过去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跟小孩子说“哭”,就做个脸相给他看“笑”;跟小孩子说“你笑啊,你现在开始笑”,然后就做个哭的样子给小孩子。这孩子就是根据你所讲的“笑”,他就哭;你说“哭”,他就笑。这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这是第六意识在慢慢成长。你接受了哪些后天的习惯性思维,你就产生了哪些喜怒哀乐。


我们总是用受污染的自我概念 去判断一切事物

摘自 解答来信疑惑(一百九十五) 


问:人的杂念多,是因为在六识、七识、八识田中进去的业障太多导致的吗?

 

答:人有劣根性,眼耳鼻舌身意造成污染,进入第六意识当中,然后慢慢进入深层意识,进入第七意识就不容易去掉了。任何人在分别好坏的时候,已经有一个自我概念——这个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做的对还是错,虽然对错不能得到验证和证实,但是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概念,不管正确还是错误,都进入第八意识。先守住管住眼耳鼻舌身意,慢慢才能不进入第八意识,不成为一个业障。


要学会不再给生活中的事物下定义

摘自 20191109 新西兰・奥克兰《弟子开示》 


问:有些人很喜欢在生活中不停地去分别定义每一件事情,比如买菜都要特别注意注重哪里的菜好,吃饭也要挑,特别养生的或者有品味的,看人就定义好人坏人,为生活中每件事情定义。这样的习惯是否不好?容易让我们产生分别执著。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停止去定义分别?

 

答:这是累世的一种业障。修心就是要把这些毛病修掉,已经知道自己不好,为什么不改?去定什么义?你记住,一个好人可以变坏,一个坏人可以变好,你定什么义?这个人现在是坏人,可能以后就是好人;这个人现在是好人,可能以后是坏人。什么东西都是这样的。这个东西吃下去可能对你这个部位有好处,但是可能会伤你身体另外一个内脏,都是很正常的,这是哲学。这个世界上有阴就有阳,有正就有负,什么事情都有有利的一面,都会有不利的一面,所以什么事情都要辩证地去看,一切随缘。

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 不要执著自己的判断

(请点击视频观看)


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 不要执著自己的判断

摘自 20150208 悉尼好事围《玄艺综述》大型解答会 


我们要相信佛,这是成佛的起点,我们要坚持念经许愿放生,这是成佛最终的基本点。成佛必须要精进,想要成佛、想要人间成功的人,就要坚强。有一位年轻人问一位大师:“大师,我们在人间为人处世太苦了,有什么方法可以教我吗?”大师就说:“两个人在挖井,一个人很会动脑筋,而另一个人很笨。两人挖了两米深,都没看到水,笨人继续挖,聪明精干的人就换了个地方挖,最后笨人挖到了水,而聪明人换来换去一无所获。”年轻人听到这里马上说:“大师,我懂了,做事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大师继续说故事:“聪明人经过数次尝试,发现了一个水源;而笨人埋头苦干越挖越深,本来挖到的一些水并不是水源,所以他付出很多,但最终没有找到水源。”年轻人马上又说:“大师,您说的人生这个道理我也明白,人应该在不断总结经验中适合自身的环境,而不应刻板,更不应执迷不悟。”


大师笑笑,说:“这个故事还没讲完,这两个人虽然竭尽全力,聪明人换了很多地方,笨人拼命往下挖,两个人还是没有挖到大水源。”年轻人说:“那我们做人有没有处世的准则和哲学?”大师说:“其实这个地方根本挖不到水的源头。我们为人处世之道也是如此,没有任何一个方法可以套用在生活中,没有一个事情是一成不变的原则,一切要靠摸索和体悟。”


人间也是,你以为他是你的老公,永远这么爱你,就可以随便说话,随便做事;以为他是你的孩子,就不当回事,天天骂他讲他,你以为你是谁?最后会找不到根,因为人间的道理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学佛要以悟性为基础,要如理如法地学,要学会人间佛法,以佛法指导人生,才不会永远失误。


用自己的固有思维去看别人 一定有偏差

摘自 每日白话佛法|20210521《学会无常观》 

人为什么看人不准,因为你经常用你的思维去看别人,你把别人看成跟你想象中的一样,所以当然不准。举个例子,介绍对象,你总是心中有个假设的他,所以一看总是让你很失望。

 

犹如你学佛后,你的境界高,很虔诚,别人不理解。别人用人间固有的自私心理,来看你学佛人,他觉得你很傻,甚至觉得你脑子有病。

 

就像你去动物园看猴子,猴子也在看你。但是猴子的思维是说:为什么他们可以一直两条腿走路,而我要爬几步才能走几步?这就是为什么不学佛,你永远不了解学佛人的心态;这就是为什么你不是佛,你永远无法了解佛的境界。我们人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最后哪有不出偏差的。


不要去追逐那些分别的法相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46集【观法无我 恒常不变】


师父接下来跟大家讲“能善分别”,就是说这个人能够分别好的和坏的,这个事情可以做和不可以做,能够分别这个是好事还是坏事,说明他还在分别心当中。真的学佛要如如不动,要忘却。你今天说“我知道这个是好事,我要去做”,你还是有相,你还是在分别当中,不是无分别。佛能善于分别一切法相,但是凡夫更去追逐那些分别的法相,也就是说菩萨知道这件事是好是坏,但是有些人不知道,他去追逐、去研究这件事是好是坏,执著在里面,那么他不落善念就落入恶念,因为追逐使他的心变得要么好、要么不好。


这件事情,当你明白道理之后,你说“这是好事情”“这是不好的事情”,实际上你要么就落入了善,要么就落入了恶,或者落入不善不恶的无记念。无记念是佛经上讲的,“无”就是没有,“记”就是记录的“记”,“念”就是念头。因为你只要掺和在这件事情中,一定会有这三种结果,要么落入恶,要么落入善,要么就是不善不恶。

 

只有成佛的人,只有有境界的人,才能善分别一切法相。经文里讲的什么意思?人家告诉你夫妻两个打架,一般的人“我去了解一下”,最后“嗯,老公不好”;或者有个人调查下来,“嗯,你的太太不好”;或者这个人说“两个人吵架,两个人都不好”。那你是不是落入了有相当中?


你如果境界高了,是佛菩萨,是已经开悟的证道成佛的人,如果今天看到夫妻两个吵架,你会笑一笑,因为吵过了就会没有了,这是他们的缘分,因为看到了真谛——有分就有合,有合就有分,今天的争吵会迎来明天的和好,今天的和好会迎来明天的争吵,这就是缘,这就是果。所以不去劝他,不落入说“你是好的”,也不落入说“你是恶的”,不说老公好,也不说老婆好,也不说这个事情大家都不好,因为不落入因果。

【幽默笑话】结婚前后的几种“方言”

(请点击视频观看)



文章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