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专题分享】【认识“世间八法”】世间八法 就是世间的利益和陷阱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65652
发表于 2023-4-25 13: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认识“世间八法”】

(一)

本篇摘要

心净就是佛土净,菩提烦恼不离心

▲世间八法 就是世间的利益和陷阱

▲人都喜欢被赞美,不喜欢被批评

▲不喜欢被批评的人就会软弱

人往往意识不到 被批评也是因果

▲有人批评是福气

▲面对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总想为自己辩解 会更加伤害自己

▲好话、坏话都不要成为精神包袱

心净就是佛土净,菩提烦恼不离心

(请点击视频观看)


心净就是佛土净,菩提烦恼不离心

摘自 白话佛法视频开示 第115集【远离泡影 常住真心】


心净就是佛土净。干净的心,你的心中就是净土,就能常住菩萨;迷悟在心,你这个人境界迷惑,一定会颠倒。所以颠倒和迷惑,是在一起的。

 

境界,确实,它是“如”和“是”,也就是它是真实不虚的。师父希望你们要懂得,有所不如,有所不是,就是说如果你不知道真实如来相,你做出来的事情和理解一定是不真实的,那么你的迷心(迷惑的心)就会造成生活中的错误妄见。有很多人对事物理解偏差,他做出来的事情就是偏差。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你对人家不理解,诬蔑人家,冤枉人家,最后是不是把好人都赶跑了?你理解别人,才不会有偏差。

 

佛法界讲“百千法门,同归方寸”,不管多少法门,实际上就是出自于“一”。“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沙,恒河沙的沙;妙就是妙法的妙;道德的德。河跟沙是不是在一起的?有河的边上是不是一定有沙?妙和道德,妙想就代表道德,能够解脱的思维就是拥有道德。想通了,“我不执著了,我不难过了”,是不是这个人有道德?都是离不开且来自于心源(心里的源泉)。

 

戒、定、慧会增长你的智慧;守戒的人,他一定会有智慧。思维就是神通。有时候一件事情想不通,很难过,怎么想也想不通,但是突然之间想通了,你是不是有神通?你想通之后马上“哈哈哈”,开心了,“无所谓的,这又算什么呢?”你是不是已经“妙有”了?因为你想通了,因为是真如实相,你看穿了,“无所谓的,不要再吵了,没意思的,明天还要过日子呢”,你是不是懂得了神通变化?因为你的思维变了,是不是就想通了,精神变了?想通了不就是神通吗?你能了解对方,不跟他争吵了,不去跟他骂了,不去给他脸色看了,就想通了。师父从心理学跟你们讲,一个人如果心中有魔的时候,他是特别敏感的,verysensitive。你去跟一个人讲话,如果带有一点点怀疑的表情、不信任的表情,或者有一点点让他感到尴尬的表情,他马上就会不理你,他就会想很多,他就会觉得你在嘲笑他,在讽刺他,甚至在唾弃他。

 

帮人要帮心,要“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你要想成功一件事情,不能离开你的心。修心是不是要心?帮人是不是要心?你认真做每一件事情,是不是离不开你的真心啊?你没有真心,别人怎么会接受你的帮助?不用心做的事情,哪一件事情能成功的?所以一切烦恼俱来自于你的心,一切业障也俱来自于你的心。心有业了,障就来了;心有烦了,恼怒就来了。但是你的心本来是空寂的,本来是空的,因为你本来没有很多想法,是因为不停的因果,然后如梦幻泡影般地一会儿出来、一会儿没有,在你的心中。你想不通,你的心出不了三界,还在五行中,怎么求菩萨?希望大家要懂得,人与人要有平等心,你就用了这个心。对人要平等,对事物能够看透,就是平等心。不管对什么样的事物,只要用平等心、用同情心、用感动的心、用慈悲心去帮助他,心心相印,他一定被你感动。

 


摘自 佛言偈语第四册 节选

红尘俗世八苦田,

沉沦苦海八风淹。

学佛方知正信念,

转凡成圣非等闲。


世间八法 就是世间的利益和陷阱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67集【少欲无求 征服执著】


今天师父跟大家讲,要学世间的八法——世间八法,过去很久以前我给大家讲过,要征服自我的执著,必须要学世间八法,就是指世间的利益和陷阱。你都要明白,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你不是说单单拿利益的,你还有很多的陷阱让你钻的,所以很多人在生活当中,到后来就慢慢地掉到陷阱里了。

 



摘自 白话佛法(十一) 5.【世间八法 征服执著】


“世间八法”指的是: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人都喜欢被赞美,不喜欢被批评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67集【少欲无求 征服执著】


世间八法第一,人的毛病第一,希望受到赞美。你们看哪一个人不希望受到赞美的?你做了个菜,人家说:“哎呀,你做得真好吃。”开心了吧。一个人总是有陷阱,就是希望受到赞美,你去看看一个人受到赞美之后,马上就,哎呀,轻了轻了。第二,人不希望受到批评,你看任何一个人,只要受到批评马上就不开心了,有的人不开心是一分钟、两分钟、一个小时,有的人不开心是一年、一个月,但是有一些人喜欢记仇的。你当了很多人面讲他一下,他可能会记你一辈子。


不喜欢被批评的人就会软弱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67集【少欲无求 征服执著】


你看人不希望受到批评,他软弱了吧,他不敢跟人家争了吧,争了容易给人家受到批评吧,所以他就不讲道理了,不讲原则了,该你站出来指出人家毛病的时候,你不希望被别人反过来讲你,因为你身上也有各种各样的毛病,那你是不是软弱了?所以很多人自己身上有毛病,就不敢讲人家,那你这个人还有骨气吗?还有正义感吗?菩萨的话都要深进去听的,不是听表面的。


人往往意识不到 被批评也是因果

摘自 白话佛法(四) 12.【心地无私天地宽】


心的意识是没有因,没有果的。当你的心去感受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实际上你是不知道有因果的。比如说今天师父要批评你们了,你没想到自己因为已经种下了因,因为你不会去想“因果”这两个字的。你想到的是,师父今天脾气不好,大概有灵性。昨天师父一不开心,就有位徒弟,门一开,送两张小房子进来。他没有想到这是因果关系,他只会想到的是师父可能不开心。要记住,任何事情都有因果。今天为什么会批评你们?一定有因果。


有人批评是福气

摘自 师父每日白话佛法|20210608 《德为智之帅》


有些人自己不好好修,拒“善知识”于千里之外,自己还有自尊的执著心,觉得别人说的都不如他,这样本身就是缺乏一种慈悲心。

 

有人批评你,说明你还有一点福气;当没有人愿意劝你,没人批评你时,你是一点福气都没有了,说明没有人愿意理你,代表你的德不够,你是无法长期地与别人一起生活、工作,或是学习。


面对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摘自 Wenda20161218B 11:28


女听众:我们同修一般从入门到半年、一年之内,大家都是忙着还债,许愿、念经、放生都挺精进的。而修了一年以上,就像师父讲的,修心除了修正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思想更重要。师父,这样的理解对吗?

 

台长答:对(许多同修不重视修心,他们也看《白话佛法》,但是看了只为了教训别人,自己的言行并没有改变多少)他教训别人的话,别人就应该听,听完之后你改了,他还是老样子,你说说看,对你有什么损失?因为他的教训使你进步了,他还是在退步当中,以后是你上天还是他上天?你管他这么多?(好的。我们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谨记师父的开示)对。


总想为自己辩解 会更加伤害自己

摘自 20161005 台湾·台北《世界佛友见面会》


“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何伤我?以受抑为行门。”什么意思啊?一个人被人冤枉,不求去跟人家申辩。因为申辩冤屈,则人我未能忘怀,心存人我,必定会滋生怨恨。安忍冤屈为己谦德,冤屈又何能伤害我?


你去怨恨自己、怨恨别人来毁你,你自己很难过,去跟他讲的时候你心里很难过的,“又不是我了,你不能这么解释的,你怎么样……”你反而会伤自己,因为你讲一次就会伤自己一次。所以在佛法界有一个叫“忍辱精进”,一个人忍辱了也能精进。


好话、坏话都不要成为精神包袱

摘自 弟子开示(二) 24.【心生万法 心定境中】


人在伤心之后,会被感情所牵扯,很痛苦。因为境界不高,所以会为境界所牵扯。伤心了,难过了,境界就下来了。要想得开,想得明白。因为你对情绪的牵挂,你会将别人对你的辱骂、诋毁、诽谤等一切都记在心中。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将这一切全部都抛弃。当碰到困难的时候,不该将人家对你的不好记在心中。


过去就是过去,我们还会拥有未来,为什么非要将别人的不好记在心中?愚者会将辱骂、诋毁、诽谤一一捡起,智者将这些一一丢弃;愚者会将别人的表扬、赞誉一一捧起,智者将这些全部抛开。这些东西只要你拾起,就会成为精神包袱,会增加贡高我慢,觉得自己有本事、有功德,会骄傲。不要将人家说你好的记住,要将人家说你不好的改正,但也不要去记住,这就是智者。我们不要做愚者,愚者总觉得人家对他的赞美和吹捧太少。

 

觉受不同。如果你是一个菩萨,众生讲你的好,你会觉得都是我应该做的,做人就应该做好人,做好人就会被人家说好话,那是随缘自然的东西,为什么要把它捡起来放在心中天天捧着不肯丢下?天天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没有什么了不起;天天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很伟大。



文章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