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专题分享】【中庸之道的心态】学佛要远离偏见;调节内心 不走极端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65652
发表于 2023-8-5 13: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庸之道的心态】 

(二)

本篇摘要

过激的心态 对学佛和人生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心态【摘录四】

调节内心 不走极端

学佛要远离偏见

不要因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而影响自己的观点

生活中真修才能明心见性


过激的心态 对学佛和人生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摘自 白话佛法十一20.【心无罣碍 才是真修】 


我们学佛人不能一会儿对佛法五体投地、泪如泉涌,刚刚开始接触佛法、开始弘法的时候,突然觉得菩萨怎么这么好啊,哭着诉说“我终于找到了法宝”,可是当自己心理上出现一点点障碍的时候,马上就开始诽谤佛法,马上就开始懈怠,甚至退转。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性格一样,今天开心,明天不开心,明天不好了,后天又神经兮兮地笑起来了,让别人捉摸不透,像一棵墙头草一样两边倒。


所以,学佛人不能一会儿开心得不得了,觉得这个世界很美丽,是为你所造,一会儿难过伤心得不得了,觉得这个世界简直没救了。很多人就是活在这两面当中,一会儿拿自己的梦境来激励和鼓励自己,一会儿又要跟自己的心做一个决裂,而且拼命地去批判自己过去做过的事情,认为自己真是一个该死的人,后悔当初。


不管碰到大事、小事,天天只知道求,心中只想着:“我要是买个大房子,我就开心了;我孩子能够考上名牌大学,我就开心了;我所有的一切都能够如愿,我死了也无所谓……”人就是在这种欲望当中生啊,死啊,不停地让灵魂进进出出,让自己的心遭受很多的难过、抱怨、忧愁、怀疑,心生动摇,心不安宁,而不知道怎么样让自己的心变成佛心。


中庸之道的心态【摘录四】

摘自 31.【中庸之道的心态】


学佛做人要懂得调节,中庸就是要调节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不要让心太难过,不要让心太烦恼,不要让心太悲伤,也不要让它太开心,更不要让它太“骨头轻”。身体不要让它太刺激,很多人去儿童乐园游玩的时候,只管玩得很刺激,结果心脏不好,头晕呕吐,所以,人要懂得调节好自己的身体。想发脾气的时候不要发,不发脾气的时候想一想,我也有尊严,我们不能有脾气,又不能没有脾气,没有脾气那也不可能,懂得调节是最重要的。

 

忍辱就是想得开,今天我虽然有脾气,但是我忍耐了,我想得开了,我就是开悟了我的境界。我想开了:这个老公就是这个样子,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咱们就这么凑合着过日子吧,被人家讲起来总算有个家。这样想,你就是中庸了,对不对?如果你对他严格要求,你自己做得到你的这个要求吗?算了,中庸一点吧。

调节内心 不走极端

(请点击视频观看)


调节内心 不走极端

摘自 Wenda20141116A 09:18


女听众:师父,得益于菩萨的加持,或者是消业的积累,某一个时刻似乎是达到了开悟的状态,比如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放下了,转念了,然后反而非常的法喜。比如有的同修,有一期录音师父说天上的菩萨都在笑,笑人间可笑之人,而同修瞬间感觉自己和天上的菩萨同时向下俯看,看到她在人间的老公,觉得他怎么这么可怜啊,然后特别慈悲他,完全和平时对他的感觉不一样。但是这种开悟的状态并不持续,经常反反复复的,请问师父,如何保持这种状态?

 

台长答:反反复复的什么状态?(就是某一时刻好像放下了,明白了,转念了,正信正念了,用佛法的思维在思考了,但是很多时候又回去了)我问你啊,早上的温度和晚上的体温一样吗?早上的感觉和晚上感觉一样吗?这还不懂啊?早上很开心地爬起来,到了下午突然之间就不开心了。


我问你啊,早上天气很好,下午下雨了呢?早上下雨,到了下午天晴了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个完全是靠一个人在平衡的,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平衡自己的心,你怎么生活?很多人为什么过不了很多关就自杀了,就死掉了;但是很多人熬过了痛苦,他不就胜利了吗?过去很多人,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希特勒把他们关在集中营里,有些人为什么能够熬过来啊?因为他知道终有一天希特勒会被打败的。但是为什么有些人熬不过?他就觉得“哎呀,这样下去我不行了,我撑不住了”,那死了。所以这个本身是一种balance,就是一个平衡点。


一个人心中,白天开心的时候说“哎哟,不要太开心”,万一不开心的话也不要太不开心,那就叫平衡啊!因为你要开心的时候你就知道开心是暂时的,一会就不开心了;你不开心的时候你要想到“哎,很快就会开心了”,因为不开心也是暂时的,这样的话你就会永远处在开心当中了,明白了吗?(嗯,明白了,感恩师父)才明白。我告诉你啊,修养越好的人,越能够平衡“心”;如果修养不好的人,就不能平衡“心”。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文化很粗的人,不懂文化没有历史的人,他很容易跟人家不要命地玩命啊?因为他看不到将来啊!因为懂得历史的人,比方说有文化,他知道这个事情当年怎么做的,今后将来会改变的,历史上有很多都是相同之处啊,这样的话他就知道这个事情一定会变的,我不怕的,所以他就过来了啊!很多人“不得了,出大事情了!这还了得,哎呀,这个不行了,我今天不解决这个问题,我活不了”,因为他没有文化,他不知道这个事情会转变。


他不知道什么叫“阴晴圆缺”,他不知道什么叫“无常”,他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相似的事情最后都解决了。他什么不懂!所以小孩子为什么会抓狂啊?年轻人为什么会抓狂啊?你去看看,哪个七八十岁的抓狂的?他有经验了,他什么都不怕了,他经历太多了(感恩师父开示)


学佛要远离偏见

摘自 白话佛法广播讲座 第14集【超越自我 了解真理】

学佛的偏差还有,边见学佛,执有执无,边见,边就是边上,见,就是没有看到全部,叫边见,片面地看到一些,执有执无,执著,这明明是有的,又执著自己,我没看见,这个不一定是有的。

 

断见和常见都是属于边见,就是说你经常认为,这个事情肯定没有的,你是边见,觉得这个事情肯定有的,你又是边见,就是偏见,实际上就是边见,你边见到后来会恶见。我经常喜欢举例子,如果老板今天对你已经有成见,他就会经常对你有边见,明明这个事情是别人做错的,他说肯定跟你有关系,你说他会不会变成恶见,恶见是不是变成不正见?所以佛陀当年在指导僧团的时候,他就经常告诉僧团,一个人不能边见,实际上当时还没有用偏见的意思,这个“偏”还没有,就是说边见,就是看问题一边,执著于两边,一边,没有到当中,没有全面地看问题。


断见就是执空执无,常见,就是执有,就是这个事情,哎呀,经常有的一直会发生的,还有,这不可能的,不会长久的。很多人在人的问题上,有的人说,人是可以永远延续下去的,有的人就说,人死了不就没了。那你执著于哪一边都是边见,就是偏见,所以佛教让我们中观中道,什么事情要看的当中,不要走偏。哎哟,这个人好得不得了。哎哟,这个人坏得不得了,这种人以后跟你们讲话,都是属于边见的人,不要去听他讲。哎哟,这个人好好好,好得,你想可能吗?完全好,哎哟,这个人坏得,没有好的地方的。

 

应该中观,放在当中去看事情。中道是什么,什么事情放在当中,不要偏。


不要因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而影响自己的观点

摘自 视频白话佛法 第17集【调养身心 忍辱为上】

所以佛教界讲眼见亦非真,你眼睛看到的也并不是真的。比如家里有两个人吵架,爸爸妈妈如果吵架的话,不一定是爸爸对,也不一定是妈妈对的,但是孩子如果跟爸爸好,那就帮爸爸,觉得爸爸是对的,如果帮母亲,那么就觉得母亲是对的,只是人已经进入了是非当中,进入了一种偏见当中。而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懂得眼睛看见的都不一定是真的。

 

耳闻亦是假,你听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就像我们到了今天,在这个非常发达的社会,我们每一天看到这么多的新闻有多少条是真的,有多少条是假的,有的都是要辟谣的,有的都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当时看了非常地气愤,或者非常地兴奋,然而在几个小时之后就知道了这个是真的消息还是假的消息。所以要先懂得内心如如不动,不管听到好的消息还是不好的消息,心中控制自己的心不要去动,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好或者这件事情不好。

 

明白这些道理,心如流水常自在。你们看,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水照样在流。如果我们在人间不管碰到什么事情,我们的心照样如如不动地学佛、念经、放生、许愿,对众生好,能够帮到众生,这就是我们的心如流水常自在。心中有佛性流淌,不管外在的环境有何变化,我们都能如如不动。云如翻滚何必有,也就是说:今天看到云层翻滚,过一会儿它就没了;今天的烦恼是今天的,明天就没了;明天有新的烦恼出来,后天有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出来。人活在人间应该守住自己的清净之心。

生活中真修才能明心见性

(请点击视频观看)


生活中真修才能明心见性

摘自 2020年 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开示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曾经这样介绍我们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碰到什么事情都是叫“观世音菩萨救救我!”菩萨马上就来救你,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闻声救苦。你们想一想,一叫谁,谁就来,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实际上菩萨是行慈运悲。“运”,送过去;“行”就是在到处行法。行慈运悲,观世音菩萨的大悲行愿,救度众生。


想想看,人有时候苦的时候还能叫谁?谁都叫不了,谁也救不了,对不对?只能称“观世音菩萨”。我们过去有时候坐飞机,飞机一颠簸,我们大家一起念“观世音菩萨”,对不对?所以广做佛事,每一天行善事,做佛事。观世音菩萨大智大悲。今天这个日子是特别让我们法喜的日子,我们纪念观世音菩萨,就是在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没有智慧,怎么能够生活?一个人没有大悲心,没有去可怜别人的心,怎么能够成为菩萨?没有大愿,没有大力的话,怎么能够救度有缘众生?

 

观世音菩萨所行的佛道,是大悲为道场,清净为心,皆佛在心。如果一个人学习观世音菩萨,有大悲心,他的心就清净了,因为他脑子里都是想着众生,不想自己,他心就清净了,所以佛就在他心上了。慈悲济物即观音,你经常去帮助别人、施舍,那你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道场在哪里?实际上哪里有虔诚的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哪里就有菩萨的广大慈悲,哪里就有观音道场。观世音菩萨道场到处都是,心中拥有大慈大悲,心中就拥有了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人生的光辉并不代表暂时生命的兴旺。很多人有生命兴旺的时候,也有低谷的时候。有时候你觉得很光辉,很耀眼,但是是暂时的生命兴旺。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要尊重自己所拥有的智慧。学佛就是认清只有你生命的存在,你才能改变自我的内心世界。学佛人要努力精进,四个字常记在心,那就是“慈悲喜舍”。把菩萨常常放在心中的人,他一定会慈悲喜舍。因为拥有了慈悲喜舍,就拥有了依靠生命存在的法宝。我们信仰观世音菩萨,信仰佛法,我们就会热爱这个世界上所有慈悲的种子,懂得怎么样去悲愍众生,慈爱众生,你就是菩萨。


学佛人为了这个世界上所有众生生命未来的幸福,要付出自己的光芒,这就是大乘佛教。所以大乘佛教强调的是悲心,大乘佛教视悲心为佛法的根本心。观世音菩萨曾经说过:菩萨若行大悲,一切诸佛法如在掌中。一个人有悲愍心,行慈悲心,一切诸法全在手掌中。也就是说,当你有慈悲心的时候,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举个简单例子,你这个人有悲心,帮助了千千万万的人,你想做什么,大家就帮助你什么,你不是拥有了佛法在心中,在自己的掌中一样?所以慈悲,那是一个大法宝。大乘佛法发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是广度有缘、菩提所缘、缘苦众生的悲心。

 

任何善和恶都是一种缘,有时候好的事情来了也是缘分,恶的事情也是缘分,这个缘就是给你带来的苦。因为开心的事情会过去,最后也是归空的,所以这个缘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苦。众生活在苦难中,所以我们要救度众生,要悲心发愿。悲心,人皆有之。哪个人没有悲心?小时候我们看见别人手划破了,血出来了,我们会哭;看见别人被汽车轧伤了,我们会难过;看见你的同学、朋友遭遇了不幸,你会难受。悲心虽然人皆有之,但是没有菩萨菩提的广大,所以要慢慢地用自己的悲心不断地去修学,不断地去发扬光大这个慈悲的心理,因为悲心可以无限地深广。


没有悲心,就算所修功德,都是人天果报,小乘功德。如果你没有大慈大悲的心去帮助别人,回报的是福德,或者自身得到的功德——一个很小的人天果德。所以要有慈悲心,一切修心都是成就果德的因缘。经中经常告诉我们:大悲为上首,一切清净功德都以大悲为首要。所以要大慈大悲。其实心就是一块地:这块地修得好,这块地就漂亮;修得不好,你的心地就会脏乱差。除草就是修心,就是去除我们自己心性中的野草,扫除心中的灰尘,就是扫除我们自己佛性的障碍。你想见到佛性吗?你要消除阻碍佛性的障碍。

 

修行人外功和内德都是相应的。外功是什么?就是外面要做功德。内心要有道德,都是相应的。如果只是做功德,不慈悲,没有内德,这个人不会有功德。学佛人要用我们自己本身的力量,来开发我们的心性,和善知识学,就是学别人怎么发心,怎么努力,怎么去救别人的,这个时候才能起到自修的成果。修心,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就是一种成果。

 

要断除凡心,才会生出佛心。本性明,才能知佛性。心明才能眼亮,心善良才能看到本性。佛性现前,那就是本性在擦亮。我们凡人的心呢?整天财色名食睡,都是想钱财,想物质,凡心乍起,佛性会灭,只要一烦,只要一贪,佛性就会灭掉。只有自己心中断凡,把凡心断掉,让它死了,佛性才会生起。所以对人间的一切要学会“有则我幸,无则我命”,这样就会想通了。这个东西有了,就是我很幸运,感恩;这个东西无了,就是我的命。这就是八个字“有则我幸,无则我命”,这样想才能断凡心。所以认命实际上就是一种解脱。“我这个人没这个命”,实际上你上辈子有没有修,才知道这辈子有没有这个命,所以凡人之心才会断掉,才会不看中这个世俗的物质名利。

 

让本性要光明起来,“我这个也不要,那个也不要,无所谓的”,这个人光明的本性就起来了。要先明心,才能见性,要明这个心,才能见到这个本性。修行的初发心很重要。想一想,每个人小时候拜过观音,拜过佛陀,拜过佛,对不对?那个时候发心只是随缘的。等到你们有苦了、有难了,你们要求佛陀、求观世音菩萨的时候,那个时候你们开始发心了。所以这个初发心非常重要。有了初发心,修心就要懂得修得长远,有恒心更重要,一直保持真修,不退转。你去看,能够成佛的人一辈子不退转。就像定下来一样,一个人要坐得定,站得定。禅修就是能够定。在概念上去了解,这个禅修就是开悟,能够让自己明心见性,就是了解心中有个极高的见地,也就是对一个事物的理解,你已经不执著它了。

 

以真实见地地真修,看到什么修什么,就是在修心,就是在明心,就是在找到自己的本性。不是说“我要去修”,而是在生活中碰到了事情,你就好好地改变,就是真修。比方说,你今天修心了,突然之间想发脾气,“我压下来了”,那忍辱了,那说明你忍辱修得好。如果你忍辱之后,你能想开、放下,解脱了,那你解脱修得好,你就是见地地真修,就见到真谛地修,就不会偏离修行的高境界。很多人修到后来偏离了境界,你到底开始想怎么修的。所以修心,我们决不能退。修心的人只要退转,他会走向恶行。什么叫恶行?恶,不好的行为。所以小善都要做,不要说今天帮人家洗个碗、拿个椅子,做个什么事,小善都要做。

 

要常思人身难得,佛经上经常讲“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我很幸运,我今天能够闻到佛法了”;深思人生的佛种,经常想一想“我是有佛性的,我有佛的种子”;经常想一想“死亡无常”,现在看看这个世界上多少天灾。死亡无常就是因果轮回的根,让你们知道这个世界一切不可得。所以赶快觉悟,修行人不能沉浸在这个世俗的烦恼中。很多人整天沉浸在世俗的烦恼中。世俗的烦恼不断。你今天烦恼断了吧?“想通了。”明天还会有吗?还会有,烦恼又来了。烦恼又来了,明天又把它断掉了,后天它烦恼又来了,它是一种轮回。想一想,哪一天你们能够说烦恼完全彻底破了?烦恼由贪瞋痴慢疑五毒所产生,这些带在身上的五毒,你要把它去除,正念才能现前。

 

师父告诉你们正念有什么好,正念能够认出五毒。很多人贪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贪;拥有了,不知道自己满足的。那么什么方法下可以认出?比方说,这个五毒戴着面具,你都不知道它在你身上,这个时候你要把它化验出来知道这个五毒,那么认知五毒的话,你要正念现前。只要正念现前,你就认出了五毒,才能持戒转智。守住自己的戒律,才能转为智慧。所以一个人修心,不要说贪瞋痴慢疑不能有,连一刹那身口意都不能偏入世俗凡庸的状态。今天脑子里说“修心归修心了,这个无所谓”,比方说吃素,“哎呀,吃一顿荤的有什么关系,?”这种一刹那都会伤害到你的本性。

 

要清净超脱。心要清净,让心处于一种不造业的状态。心怎么样处于一种不造业的状态?嘴巴不乱讲,手不乱做事情——不好的事情,意念不想不应该想的事情。现在这个意念包括你看的东西,因为你看进去了,第一个进入的就是你的意念,而你的行为和口业都是由心造成的。要认识、感知世界上一切如梦幻泡影,就像一个泡泡一样,没有了,像一个影子一样,一会儿就没了。

 

行持正念。行持正念是什么?“这个学佛人不能做的,这句话我不能讲的,这个事情我这个心已经走偏差了,我不能对红尘这么贪著。”这一切都是你的正念,经常在心中这么转来转去,就像巡逻队一样,就像防火墙一样。净化心绪,控制欲望。人的欲望要学会控制,没有欲望那是假的,有了欲望能控制它,戒律就能够守住,智慧就增长。

 

学佛人最怕的就是“迷”——迷惑。“迷”到底是什么?用现在话讲,“迷”就是对生活的真相不了解。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到人间在干什么,对生活真正的目的和真相迷失了方向,“我到底是要来读书,还是来工作,还是来做功德,还是怎么样?我这一辈子准备怎么做?”你迷失了方向,就看错了、想错了,然后就做错了。很多人既然已经清修,心为什么还要看见异性花花的?已经做错了、想错了,所以结果就是苦。

 

菩萨让我们要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法实际上就是对法界众生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所以佛教真的非常伟大。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无边无尽慈悲的真理,教导我们在过去、现在、未来都要用正念来对待它。佛教让我们不要执著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都会过去。讲的是眼前的生活来自于过去。用现代话讲,未来就是推演了无尽的世界。因为有过去,我们会有未来。


为什么?因为有现在才会有过去;如果没有现在,哪会有过去?如果没有现在,哪会有未来?所以现在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活在当下。佛法是一种教育,不一定完全是宗教,是智慧,佛法是讲解宇宙人生的真理。忏悔就是解决过去的烦恼;修心就是解决现在的烦恼;念经就是脱离烦恼,进入佛的境界。佛菩萨告诉我们,世人真正的快乐,其实就是获得生命真正的解脱。你放下了,不忧郁了,不烦恼了,看穿了,想明白了,你的境界就不在五行,超越六道了。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指导着我们修心。师父今天跟大家讲一讲,慈悲有十三种利益。

 

第一是福常随身。一个慈悲的人,福气老跟着跑。

第二,卧安,就是睡觉会非常平安。

第三,觉安。觉安就是感觉,你想想看,有些人感觉很痛苦,感觉很烦恼,感觉很恐怖,怕别人来搞,怕别人来弄,这个“觉”不安。所以念了大悲咒,有慈悲心,你就会觉安。卧安就是睡得好。

 

第四是不见噩梦,因为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做噩梦。

第五,天护。就是有慈悲心的人天上护着你。

第六,人爱,就是所有的人都会爱你。不信你们试试看,一个慈悲的人天天会被别人爱的。

 

第七,不毒,不会被人家毒死。

第八,不兵,不会被战争打死。

第九,水不会淹死你。

第十,火不会把你烧死。

第十一,在所得利。也就是说只要应该你拥有的,你都能够获得。

十二,死后升梵天。能够上天,梵天也属于很高的。

 

因为慈悲,有十三个利益。第十三,我想大家跟着师父学佛已经获得了,那就是人变美。你看念经的人,个个都会越变越美,拥有慈悲心的人会越变越美。有的人很凶,他的脸就很凶。慈悲的人肯定看上去很漂亮。

 

成菩萨,这是我们的目标。成菩萨要烦恼断尽,要去除自己身上的业障,要聚积功德,这三点非常重要。尤其要学会开悟自性。没烦恼才能有自性,本性会出来;有烦恼就不能开悟。如果你开悟了还有烦恼,说明你只是在佛理上开悟,没有在生活中彻底放下。所以事实上的开悟,就是你在生活中已经想通了、想明白了,“我已经放下了”。

 

断掉烦恼就是断掉智障——智慧的障碍。一个人智慧(有障碍),人家跟他讲话都听不懂,是不是智慧有障碍?要好好地用慈悲心来聚功德,对别人都要慈悲,然后多做点功德。断恶修善,实际上都是应该成佛的。很多人疑心病比较重,整天心胸比较狭隘,固执己见,怀疑了许多不该怀疑的人和事,也相信了许多本不该相信的人,把怀疑一切和相信一切都绝对化,就给自己身体上绑上了沉重的负担。



文章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