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专题共修】修行和做人的分寸——中庸之道(二)

[复制链接]

6084

主题

6128

帖子

15万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6536
发表于 2021-10-31 23: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如意 于 2021-11-3 13:06 编辑

专题共修
修行和做人的分寸——中庸之道

修行和做人的分寸——中庸之道

  

(导读)

过分感性就是不懂中庸之道

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当成真相

如何摆脱见闻觉知的影响

见到事物的空性后才不会偏差


 

【因果视频】

我的母亲是美女!

(请点击视频观看)


 

用出离心平衡人间的不如意

摘自白話佛法(八) 19、【用出离心来修世间法】  

我们在人间所有的想不通,用出离心突然之间想通了:我是以后要成佛的人啊,我在学菩萨,我为什么还要在人间斤斤计较呢?我为什么还要跟他过不去?我不是傻瓜吗?我是未来佛啊,我为什么要想不通?他想不通,他还要轮回,我为什么要对他不好呢?这样一想,你就想通了,出离了,离开了。举个例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买东西,经常会被人家赚便宜,你会为多付的钱很难过,想不通,一直难过,突然之间你想通了:我上一次做什么事情,人家多给我找零钱了,那次我占了便宜,我今天被他赚便宜也算是拉平了,我还是没有亏啊。你这样一想,心中一调节,你想通了,出离了,离开了你想不通的事情,对不对?人间是短暂居住的地方,千万要离开它,不要让人间一点点琐碎的事情卡住自己的心,让自己锁在里面,走不出来。


 

要克制自己不要偏执

摘自白話佛法(十) 23.【提起正念 觉照无我】  

要克服自己心中妄情所致,什么意思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妄情,师 父这里所说的这个“情”就跟戒律一样,比如说不如理不如法的事要你保持距离,但是两人感情好得不得了,你就把这种情忘掉了,妄情之中就是忘乎所以,妄情所致实际上就会不能依事相修持,就是不能依照这个事情的本相,就是本性来修持。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这个人感情特别深,他就会偏执,当一个人对这个人感情特别不好,他也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这就是妄情了,没有真正地去理解这段干净的情,所以你不能依事相修持,用白話讲,就是你不能按照这个事情去做,你不能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力,所以平时要多提防遇境逢缘,遇到任何境界、逢到任何的缘分要克己不发。要知经常,不管碰到什么事情,先要克制自己,不要发出来,听到不开心的事情,克己不发,明白吗?先要知道,这是经常会发生的,称为要知经常,任何事情发生了,无所谓,这是经常要发生的;夫妻吵架不得了啊,你敢讲我这句话,想到这是经常的,别人家里也有啊;突然查出身体出问题了,这是经常的,别人也生这个病的,我怎么样把这件事情处理好就可以了。然后,要想到,我此身心,我今天现在此时此刻的身和心都是幻化的念头,都是假的,你现在很恨的时候,就要想到这是我的假的心,为什么呢?因为过一会儿就不会这样了,对不对?我现在欢喜得不得了,你再想一想,这是我幻想出来的,过一会儿我又会不开心了,对不对?很多患忧郁症的人就是这样的,师 父帮他解释一下,哈哈大笑,觉得自己没病了,很开心,但是你要知道这是假的,过一会儿你又要忧郁了。就像很多人一样,家里一吵架,真的不行了,要离婚了,我吃不消了,你要想到这是假的,过一会儿又没了。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幻化出来的假的东西。


 


过分感性就是不懂中庸之道

(请点击视频观看)

  

不受见闻觉知的影响才能中观

摘自白話佛法(十一) 21、【平静与智慧】  

修行人在人间稍微没有佛性,就会被自己人间的见闻觉知所累。就是说,人会因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而改变自己的思维,这样就会产生执著。因为你看到了、听到了之后,你就会产生一种人类本来具有习性的一种固有的执著,“我认为这是对的,我认为这是错的”,成为修行路上的严重障碍。学佛人要用智慧,使执著的人生得到潜移默化转变,淡化累世顽固的执著,自然而然地改变自以为是的人生观,人生观改变了,才会改变自己的世界观,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你才会拥有平等心。


 


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当成真相

摘自白話佛法(四) 42、【分解生命的本质,化解人间的欲望】  

我们对人间所有的看法都是偏执的,没有一个不是执着的。世间的一切都是假的,都是空的,没有真的东西在里面的,听得懂吗?这是第一个。第二,它是似是而非的。也就是说让你们不要看得太重,不要认为这是真的东西。要知道,你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和你自己所感受的东西,与真相是不同的。因为你认为世界上很多东西是真的,其实它是假的。真相的东西和你认为的东西,那完全是南辕北辙,根本不是一样的。


 

如何摆脱见闻觉知的影响

摘自白話佛法(七) 29、【学“中观” 习“唯识”】  

因为不常见,才能断见,我们不经常去碰到那些烦恼的事情,我们经常不去接触那些肮脏的、琐碎的人间的红尘之事,那你才能有断见,这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喜欢说,“他说什么了,你告诉我?”他就开始有见了。断见就是把自己的见闻所知全部断掉,没有了,你才能中性,你才能中观,看到东西说没有看到,那就叫断见。很多修得好的人,碰到人家说,“他说你什么什么”,“哦,我没有听说啊”,他就断掉他自己的愚见。所以,在常见和断见中,就叫做中观。经常看见很多事情,根本不往心里去,似乎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一左一右,到了最后,你看见又没有看见,没看见又似看见。实际上很多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你看见了吗?”“没有看见”,实际上他看见了。又有很多人说,“你看见了吗?”他看见了,却说“没有看见”,这不就是中观吗?看见了,我认为没有看见,知道的事情,我不认为它是现实,而是虚幻的,所以,我才会有中见开始,用现代学佛人的话说,就是唯物辩证法。


 

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人

(请点击视频观看)

 

中观是最根本的智慧

摘自白話佛法视频开 示 第36集【中观中道 三解脱门】  

中观正见很重要。看什么东西要中观,看这个人有点缺点,但是总的来讲他品质很好,他道德不错,这叫“中观正见”。这个人是有点毛病,毛病来的时候很讨厌,但是他本性还很好,而且他学佛,应该保留他的慧命——中观正见。所以见道,根本智是什么?佛法最根本的智慧就是中观。……学佛人经常说“我要得道”,什么叫得道?看人就是得道。你不要把这个人看扁了,中观正见,你这个人就是得道了。如果大家都说这个人不好,你说“这个人虽然有缺点,他也有他的优点”,你是不是得道之人?


 

中观产生良好的心态

摘自白話佛法视频开 示 第36集【中观中道 三解脱门】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用中观来看待一切事物,我们的心就是非常好的态度,为什么?心态正常。对一个很讨厌的人,我们说“这个人很可怜”,那么大慈大悲心又出来了。这个人做得很好,我们考虑到他也还有不足之处,希望他能够改变得更好,是不是有一种精进力出现了?什么事情把它看成中观,不空也非有。不空——你心中虽然说“这个人很好”,但是你也没有把他放在心中,也没有说他完全好,我们说“不空也非有”,也并不是没有。我今天看这件事情,中观中道,总是有的,完全把它看成有,它又没有。所以好像看上去是空的,其实好像它又是有的,这就是即空即有。


 

执着善也会造成不圆满

摘自白話佛法五 (18)、【善恶本来即属因果】  

执著里面分成几种。有些人对善良和恶都会执著。实际上执著不单单是执著恶的东西,也会执著善的。举个简单例子:孩子是你生的,你照顾孩子是应该的。但是你不停地对孩子好,让孩子吃呀吃呀,吃到最后孩子吃成一个胖子了,你这也是为孩子好呀?孩子饿了自己会吃的。就是因为你执著地认为小孩子多吃身体就会好、就会胖,所以你就不停地给他吃呀吃呀,最后把孩子胃撑大了,他就不停地要吃,结果孩子就吃成一个大胖子了。为什么善和恶的执著都是不好的呢?很简单,因你善念的时候,你一直想做某一件事情,你觉得我是很善良地去做,实际上这种执著就造成了你这个善良的不圆满。


 


一切执着都是不正的

摘自Wenda20160603  13:48    

女听众:您说“如是所得见,即是执着心。执着者,是名邪见。”这里面也包括正念吗?

台长答:不管正念,不管好事坏事,你认为的好事不一定是好事,你认为的坏事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人间一切修到最后,境界高的时候,都不成为一种境界,是成为一种空,空相,空性,所以这种空相和空性本身就是虚无、幻觉。你只要执着于任何的善和恶,你本身就是邪见。(这句话跟以前听说过的“正法不可说”是不是差不多的意思?)对,不是“正法不可说”,菩萨为什么说,我说了这么多年佛法,实际一句话都没说?其实就是叫你心里理解就好了,你讲到后来等于没讲,因为你成功了,你成佛了。讲什么,有什么好讲的?你过去的一切已经成就了你的今天,你把过去的再拿出来讲干吗?……等你走完了,这条路就没了。


 

见到事物的空性后才不会偏差

摘自白話佛法视频开 示 第36集【中观中道 三解脱门】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要见空性,要离相,见到这个空性。比方说,你现在很烦恼一件事情,家里天天吵架,面临崩溃了,你“先见空性”,是什么意思?“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夫妻之间到了最后一定会吵架的,这是每个家庭都有的”,你先见到它的空性,“所以我们不要太把它当回事”。一点点小事、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你都不要太当真,那你见到它的空性了,婚姻的空性出来了吧?见到空的一面之后,你就变成了局外人,就不是一个执著在婚姻争吵里的人,就觉得“婚姻都是这样的,每对夫妻都会吵架,每对夫妻都会有这种情况的”,你是不是脱离了在这个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你离开了,变成局外人了。那么你变成局外人之后,就可以见到这件事情的真性、本性,本性是空的。就像两个孩子吵架,爸爸妈妈在边上总是说“不要吵,不要吵”,他很清楚,两个孩子吵架总是有各种各样想不开的事情,忌妒、烦恼、在外面不开心,都有的。爸爸妈妈说“知道,我又没进去吵”——空性,空性就是总归会吵的,爸爸也没去帮哥哥,妈妈也没去帮妹妹,这样见“性空”了,已经空掉了,脱离了这里面。你了解了性空,不在其中,就很清楚,自己思维上各方面就感觉到本性是空的了。因为这件事情过一会儿就像没发生过一样,两个人又好了,一起吃饭、一起玩、一起开心……“我不在其中,慢慢地就会理解里面的真实含义”。所以当一个人卷进吵架之后,他不知道谁错谁对。当你在吵架里面的时候,你肯定觉得你是对的,这就是你已经卷入了其中。


 


如何平衡“看空人间”和“好好做事”

摘自Shuohua20140829  17:16  

女听众:在修行中,师 父说要看空人间,但是人有很多习气,会很粗心很马虎,要克制粗心马虎的习性就要很细心很在乎眼前的事情。那么“看空”和“在乎”要怎么平衡呢?

台长答:很简单了,首先什么叫空啊,看穿、看破红尘,看破空,实际上就是说你对这个事情无所谓,因为你认为这个事情对你来讲很重要你就看不空。什么叫马虎啊,也不是叫你马虎,做什么事情也不要马马虎虎啊,做事情要认真做,但是不要把它看得太重,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去成功,做不成功随缘,这才是一个修心人很好的平衡的心态。(就说在做事的时候心里并不觉得它是一个很罣碍的事情,而是很用心地去做就可以了,是这样子吗?)对了,做归做,成功不成功,我们中国人古老的儒家教育里面就讲过一句话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自己去努力;但是成事在天,成功不成功你也没有办法控制(明白了,理解了,感恩师 父)


 

自私心让人无法清醒地看问题

摘自Wenda20161218B  08:49  节选  

女听众:当我们听菩萨开 示或者看师 父《白話佛法》的时候,道理大家都挺明白,但是自己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又常常心生迷惑。师 父也经常开 示:要中观,需要修出离心,才会遇事不被境转。这个对我们来说真的不容易,我们看别人的事情的时候很清醒,但遇到自己的事情之后,又起贪心、瞋心……

台长答:就是自私。因为人有自私心他就看不清楚,人的自私可以障住你的智慧,所以一个自私的人会障住智慧。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人自私,就为自己,不为别人。这个主要问题还是一个境界问题。境界修得高的人,他能够去除很多烦恼;境界不高的人,他会让这些烦恼不停地在心中滋生和滋长,然后滋生邪思邪念,让自己增加很多烦恼和障碍。人要懂得这个道理,他就不会再去执著于人间的这些名和利。


 

无私才不会偏执

摘自白話佛法开 示广播讲座 第12集【菩提心 菩提愿】  

每一个人要给自己多一点庄严沉稳的心,不要整天在这个世界上过着一种没有感觉、非常规格化和机械化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要为众生而活,要为众生而忧愁,要为别人想。在人间,我们认为很多对的事情,其实它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对自己有利。你觉得这个人间这个是对和错,其实只是一种你自己感觉对你有没有利益及好处的考量,这是在骗自己,没有任何意义。很多人一辈子活在没有意义的生活中,对自己感觉好的就去做,认为对自己不好的就说别人是错的,活在自我人格的欺骗中。所以师 父让你们要学会不要选择自私,不要希望别人不自私来成全自己的自私。觉得自己很对、很正义的人,有时候是一种傲慢。公理和正义实际上是一种立场。凡是你有立场,在你的心中一定有先入为主,因为在你的心中已经开始不公平了,既然已经不公平,哪来所谓的公?很多人在人生中觉得自己一辈子欠缺、一辈子委屈、一辈子对别人瞋恨,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是对的,从自我考量来感受社会对他的公或者正。


 

纠结对错就是忽略因果

摘自20140512 台长开 示佛友玄学问题(六)  

问:佛法讲中庸,那么在同修之间,有了不同的意见,如何保持中庸?任何事情都是有对与错的问题,这算不算是没有立场?

答: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在我们澳大利亚中世纪的时候被判死刑的人,现在你来看他们当时的审判公正不公正?你过去做过的事情,你当时认为是正的,但是在十几年之后,可能这个事情就是不正的。你认为什么是公正,什么是不公正,这是你在人间意识上的感觉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公正和不公正。真正的公正那是因果,谁也逃不过的。你只要种了这个因,就一定会有这个果。


 


师 父示范如何中庸地思考问题

(请点击视频观看)

 

人间没有所谓的圆满

摘自20170923 意大利·米兰世界佛友见面会提问3 (节选)  

问:……有師兄在参与弘法的时候,事事力求圆满,做得最好,有时候就会因事情不顺利,或达不到最佳效果,而心生烦恼或与師兄们产生意见分歧。同修觉得如果弘法或学佛也取中庸之道,不必追求极致,差不多就可以了,但有时候又无法避免因追求弘法的圆满而产生的烦恼和分歧。请师 父慈悲开 示。

答:其实这个人学佛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完全解脱,没有完全开悟,所以他把学佛的境界合二为一了。一个高境界的人,他舍得下,他知道人间没有圆满的事情,所以不能去追求圆满,因为在人道是不会圆满的。你们想想,在人间哪一件事情能够圆满?不可能的。所以在学佛当中,尽自己的心、尽自己的力去做,就叫圆满。实际上菩萨不是说不让我们圆满,菩萨让我们开智慧。当一个人在弘法当中,不要去偏左,不要去偏右,尽量把自己做得最好,你就是在开悟当中。所以,不要去让自己进入烦恼,进入烦恼就是不开悟,开悟的人不会烦恼。尤其学佛的人要中观中道,中观就是今天这个事情比昨天好了,但是还没有完全达到好的要求。“我今天好了,我觉得很满意了”,那么继续这么做下去会越来越好。身体也是这样,看病也是,一天比一天好,他不会今天看了病,明天马上就好起来,全部都好。学佛也是一步一步往前走。


 

心灵如何达到完美的状态

摘自白話佛法(七) 27、【寻找心中的自由】  

现代人不懂得用佛性来使自己的心灵处于最完美的一种状态,你们不懂得用佛法来让自己的心处于最完美的一种状态,因为人的心只有跟菩萨的心合在一起的时候,它才是最圆满的,其他的时候都不圆满。为什么?因为贪心、恨心、痴心、嫉妒心,所有的心都是不圆满的,只有当你的心和佛菩萨的心合在一起的时候,你才会处于一种完美的状态。因为菩萨的心是慈悲之心,当一个人慈悲人家的时候,这个人是完美的;当一个人慈悲喜舍,这个人是最圆满的;当一个人没有贪瞋痴的时候,这个人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勇于接受美中不足的人生

摘自白話佛法(十一) 21、【平静与智慧】  

师 父希望你们彻悟人生,懂得聚散离合本是缘。今天我们相聚了,今天我们离散了,都是一种缘分,拥有随缘的心,你才能度过人间的艰难挫折。天空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不管生活道路上的坎坷和顺畅,心中永远要拥有平静和智慧。所以,一个人要有智慧,才能活在人间,一个人没有智慧,他很难在人间生活。师 父告诉大家,人生就是在美中不足和好事多磨当中度过的,所以美中不足是常事,好事多磨也是正常的,没有一件事情是顺顺当当的,没有一件事情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在这个人生当中,不要等到梦醒结束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人生本是假。


 

知幻即离 不看是非

摘自白話佛法 (十二) 35.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很多人喜欢讲道理,,讲道理的观念都是有问题的,因为当你想讲道理的实际上时候,你的心中就会出现对与错。因为你想讲道理,你的心中就会产生对与错,那么就有好和坏之分,对于修心修到很高境界的人来说,这就等于产生了分别心。师 父给你们讲的都是菩萨的大智慧。很多人说,你跟我讲道理,我跟你讲道理,那么你已经有分别心了。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因为当你跟人家讲道理的时候,你就落入了有染,因为你已经跟人家讲这个道的“理”了,那么你就已经在道理之中,你就有了执著:“为什么我这样?为什么他这样?这是为什么?”因为你跟他讲道理,所以执著心就出来了,就会遭受到人本身的六识田中的作用……我们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落入因果,不能进入因果。因果非常可怕,因为你今天做了一件事情之后,你种下了这个因,接下来你会有这个果。你不落入因果,你才会证悟。证悟是什么?就是你正信正念真正地开悟。只有证悟,你才能脱离六道。为什么一个人学了这么多佛法,到最后还会糊涂,还会走偏呢?因为他没有证悟,他的意识没有摆脱六道,还是活在人间的贪瞋痴慢疑当中,所以他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学佛就是要解脱自己,要从烦恼当中走出来。今天你烦恼了,说明你的境界还在人间,没有摆脱人间的这种因果;如果你今天不烦恼了,你就走出了幻化世界,就是说你已经想通了。很多人想通了,想明白了,他就不会再落入幻化世界。


 

随顺因缘 何来烦恼

(请点击视频观看)






文章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